一個臺灣老兵的兩岸故事

“我在山東出生,在臺灣長大,兩岸都是我的家。兩岸不是兩家,而是一家。” 7月5日,“我家的兩岸故事”南京巡展在南京大報恩寺開幕,臺灣老兵高秉涵在現場感慨不已。

這次展覽是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17年發佈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尋訪了遷臺一、二、三代,及早期遷居來臺的閩南、客家後代,迄今採集超過1300位長者的口述歷史影像,並通過各種形式讓普通民衆的故事在兩岸傳播,讓那段歷史成爲兩岸共同記憶,此前曾在高雄、上海、臺北、福州等地展出。

這次南京的展覽將持續至8月15日。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封封字跡斑駁的家書、寫着“想家”標語的衣服……展覽採用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分爲離鄉、思鄉、新故鄉、返鄉四個主題區,講述了1949年前後百萬軍民渡海遷臺,歷經離家、安家、返家的故事,現場展出的影像資料中,就包括高秉涵幼時在山東菏澤就讀以及40多年後返回故鄉探親時的照片。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了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

高秉涵的家庭有如一部暗黑年代的民國史,他的外祖父宋紹唐是滿清末年最後一批留學生,在日本東京追隨孫中山組建同盟會,是中華民國的建黨開國元老;他的父親高金錫在菏澤擔任小學校長,1947年被共產黨地方武裝就地槍決。不過,他的兩個姐姐不滿蔣介石的領導,同一年在延安高呼“共產黨萬歲”。1948年,母親宋書玉要年僅13歲的他隻身離鄉逃命,免得招來殺身之禍,沒想到這一去到了臺灣,政治口號卻是“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兩黨共存的革命家庭,映照了時代洪流下的無奈與殘酷。

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蔣介石政府帶着200萬人來到臺灣,其中老兵就有60萬。這些來自大陸各省籍的老兵在臺灣是一個特殊人羣:老榮民。他們是命運悲慘的一羣,原以爲“三年反攻”即可與母親、與新婚的妻子團聚,卻在幾十年的漫長等待中骨肉離散;有些人在軍營不準婚配,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調而難以融入社會,不少人孤老終身。兩岸對峙的戒嚴時期,對這羣老兵來說,連一封家書都是奢望。

幾經輾轉到了臺灣後的高秉涵可以說是嚐盡世間疾苦,他曾與野狗在垃圾堆搶食,在臺北火車站當童工,雙腿險些截肢,靠着半工半讀考取臺灣“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畢業後又考取了法官,後來辭職成爲臺灣著名的律師。作爲軍中法官,高秉涵榮獲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頒發“忠勤勳章”;作爲執業律師,馬英九親自爲其頒發“傑出律師服務獎”。

1963年,高秉涵畢業後被派往金門任審判員。他審的第一個案子就是金門逃兵案,一個姓鄭的士兵在值崗時冒險抱一隻輪胎穿越金門海峽想游回廈門的家。第二天一早終於登了岸,舉起雙手對走過來的持槍者說:“不要殺我,我是回來看我媽的”,他不知道他遊了一夜,海水迴流,自己又被衝回了金門。

這個逃兵當年並不是軍人,他是廈門漁民,出門給半身不遂的母親抓藥時被強抓入伍的。按照當時臺灣“陸海空軍刑法”,鄭姓士兵被判處死刑,他對高秉涵講,希望能夠早一點被槍斃,“他說早一點槍斃,他說他的靈魂可以去看他媽了。”

兩岸開放之後,高秉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廈門,想能找到這個逃兵的母親,替這個逃兵行孝。但那位母親和那所房子,早已不在。

1979年,高秉涵去國外開會,有大陸代表與會,他寫了家信,想請他們轉交又不敢,“當時要求我們六不,不接觸,不交流,不拍照……而且一起出去的人要你監視我,我監視你。”日後這封信還是委託同學,經由英國,到美國,終於寄到山東菏澤,西北三十五里路,小高莊,宋書玉。信中寫道:“娘,這麼幾十年,我還有這個毅力,還要活着,就是爲了最後能夠活着見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來。”

但高秉涵還是晚了,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來自故鄉的第一封家書。他的信到的時候,媽媽已經去世一年了。弟弟說:“自從你離開家以後,我們家裡幾乎沒有笑聲。除夕晚上這一餐,媽媽幾乎沒吃過飯。都是淚流滿面,在媽媽旁邊,餐桌上放一個碗放一雙筷子,留給你,‘春生,不管你活着沒活着,過年了,你就陪媽媽再吃一餐吧。’”

1987年4月,思鄉心切的臺灣老兵們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要求開放返鄉探親,高唱《母親您在何方》,那年的母親節,各路老兵在國父紀念館集結,穿着印有“想家”字樣的上衣,高秉涵也加入老兵行列,打從心底吶喊“我要回家”。半年後,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宣佈開放大陸探親。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立

同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就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同胞大陸探親一事的講話,“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保證來去自由。 我們將盡力提供方便,給予照顧”。 次日,國務院公佈了《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 自此,兩岸38年隔絕終於被打破。 僅是開放當年,申請回鄉探親的就超過10萬人,其中很大部分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兵。 之後無數老兵陸續圓了“回家夢”,可是還有一部分人沒能等到這一天,帶着對故鄉的思念離世。

成爲執業律師後,高秉涵念舊成立“山東菏澤同鄉會”,同鄉們把他的事務所當成聚會所,有些連戶籍資料的緊急聯絡人都寫上他的名字,無親無依的老鄉不忘交代,“高秉涵你年紀最小,萬一反攻大陸以前我走了,你回家了,你不要忘記把我的骨灰抱回家。”

多年來高秉涵一直奔波,護送百位老兵骨灰“落葉歸根”。

“我說老哥放心,如果是你們先走,我一定把你們的骨灰抱回家,但是誰先走不知道呢,老哥們就說,高秉涵你不能先走。”1991年,年近花甲的高秉涵兌現自己的承諾,首次將臺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迄今他已經抱了200餘個老兵回家,“各省都有,最遠的一個老兵的家屬是在新疆。”

骨灰罐是大理石的,一個七八斤重,而高秉涵的體重只有四十四公斤,一次最多帶兩隻,放在拉桿箱裡,上飛機運回大陸。安檢人員以爲他運的是毒品,要他開箱檢驗,他次次都要解釋。到了後來,越來越多人聽說了他的故事,都會給予照顧,空姐還細心地幫忙把骨灰擺好。

2013年,高秉涵當選“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央視頒獎現場上,寫下高秉涵的頒獎詞:“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罈又一罈,都是滿滿的鄉愁。”

善跡傳開後,求助者日增,高秉涵還因此成爲許多孤苦老兵的緊急聯絡人。2016年某日凌晨,他被醫院的急電叫醒,得知一位96歲的老兵處於彌留之際。這位老人因罹患糖尿病截肢,沒有子嗣,始終沒能踏上故鄉的土地。“我對他說,老哥啊,你放心,我一定會把你的骨灰送回家鄉,讓你葉落歸根!”他回憶說,當時老先生止不住老淚縱橫,沒過多久就閉上了眼睛。

送回大陸的骨灰,很多已經沒有逝者親人認領。高秉涵找到村子的大槐樹或者玉米田,一邊撒,一邊跟他們說話:“我把你交在這兒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如今高秉涵已經子孫滿堂,退休多年仍然奔走兩岸,繼續幫亡故老兵送骨灰。他說,自己的畢生心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見到臺灣問題和平解決。他多次表示,只要還能行動,就會繼續爲送骨灰奔走。

“不要忘記歷史,漠視歷史,漠視苦難歷史必將是下一次苦難的受害者。 ”已年近九旬的高秉涵認爲,“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是一次很好的社會教育,“教育大家不要忘記歷史,教育大家認祖歸宗,不要數典忘祖。 ”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