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就是一部《甄嬛傳》。

回到鄭州之後,又開始了日常的生活。

回老家一趟,收穫特別大。

不僅僅是參加了嬸子的葬禮,更讓我認識到了農村的一些傳統禮儀文化。

還讓我悟到了一些爲人處世之道。

以前,我不太喜歡參加這種場合,總認爲人都不在了,還搞這些儀式有什麼用呢?

母親的葬禮,我沒有參加,因爲當時非典。

實際上不是非典我也不想參加,那時候太年輕,還不知道如何來面對生離死別。

父親的葬禮我原本不想參加的,這當然有賭氣的成分在,是叔叔說了一句,你爸走的不全還,或者說是,不體面。

體面不體面,都是活人賦予的意義,死去的人,再也看不到,聽不到,啥也不知道了。

這不過就是一場告別,一個聚會,一場演出而已。

可是整個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又一個告別,一場又一場聚會,一場又一場的演出呢?

現在慢慢的認可了。

人生需要這樣的儀式。

活人需要這樣的體面。

就像看過的電影,《人生大事》,還有想看一直還沒顧得上看的電影《破地獄》。

人生大事,無外乎生與死。

而破地獄,看似在超度死去的人,實際上,更是在破除活人的地獄,就是那些固有的觀念與思想。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和人打交道。

最難處理的,就是和親人與愛人之間的關係。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處理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與另一半的關係,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難搞的關係了。

千人千面,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價值觀不一樣,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尊重與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

無論是與陌生人,還是與家人,這兩點是前提。

合得來的,就來往,合不來的,遠離。

實際上,這不僅僅適用於職場,更適用於家族的親戚之間。

家庭,就是一個小組,大家庭,相當於一個部門,而家族,就是一個公司。

在哪裡生存,就要適應哪裡的生存之道。

想要在這世間立足,比拼的,還是整個家庭的影響力,及其價值。

這中間包括你與另一半的身心健康,經濟狀況,子女的教育情況。

人生下半場,談的是子女與另一半,拼的更是身體健康。

時間是錢,快樂也是錢。

家庭和睦,整個大家族之間的團結協作,更值錢。

人一生所追求的,無非就是自由和快樂,想要得到這兩樣東西,一是要有足夠的錢,二是要家庭和睦。

而家庭和睦的基礎,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要好,這纔是根本。

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爲愛情是愛情,親情是親情,友情是友情。

人到中年才明白,這世間從來都沒有單一的感情。

夫妻關係,看似單純的男女兩性關係,講的是愛情,但它從來都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和親情,友情,深度捆綁在一起的。

人這一生,就像一棵大樹,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中,生活在自己選擇的外部環境中。

就像我之前聽過太多讀者講過的婚姻故事,還有出軌背叛婚外情的,你以爲這些故事的發生,和公婆沒關係嗎,和父母兄弟姐妹沒關係嗎?

所有人物之間,都有着很大的關聯性。

像《甄嬛傳》裡的各種人物,你以爲女人受寵,拼的是姿色,才智嗎?

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家族勢力。

甄嬛得寵,父親升官。甄嬛失寵,全家流放。

前朝和後宮,從來都是關係着國家大事。

平民老百姓也是如此。

你以爲皇帝想娶誰就娶誰,想廢后就廢后嗎?

不,皇帝雖然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他受掣肘的地方更多。

貴爲皇帝都有這麼多的無奈與辛酸,何況一個普通老百姓。

傳統北方農村的家族之間,是靠男性的血親維繫在一起的,而現實情況,卻是各家的夫人在掌權。

你認爲很多時候是在講兄弟情誼,考驗的卻是妯娌的人際關係。

你認爲是因爲利益,實際上,還是話語權的歸屬問題。

就看誰更有影響力,誰更有勢力和威望。

到底是誰說了算,這纔是根本。

一個家族,不僅僅是一部甄嬛傳,更是一部百年孤獨。

別說是父母與子女,還有兄弟姐妹,就算是夫妻,也是有早有晚,總是要分離。

人生和誰過,終究還是在和自己過。

明白了這一點,人生就會順暢很多。

《甄嬛傳》一直經久不衰,實在是因爲它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它不但是一個女人的成長史,更是一部中國女性的羣體畫像。

只不過她們都處在高層,而我們,處在底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