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宋韻滿目新——開封“以文興城”發展紀實

原標題:一城宋韻滿目新(主題)

——開封“以文興城”發展紀實(副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 李俊 袁月明

看見中國

開封的秋,總是伴隨着洋溢全城的菊香而來。

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拉開帷幕。灩灩秋菊,似錦如海,遊人穿梭其間,賞菊花、飲菊茶、品菊宴……微風過處,好不熱鬧。

在中國一衆古都之中,很少像開封這樣,曾無比輝煌,又一度落寞。

歷史上,這裡作爲八朝都會,留存下4000餘年的文明軌跡、滄海桑田;卻也因擺盪的黃河幾度被掩埋,屢毀屢建、生生不息。

這裡孕育出上承漢唐、下啓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一幅《清明上河圖》、一本《東京夢華錄》,定格“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絕代風華,引人心嚮往之。

“開”寓意開拓創新,“封”寓意堅守傳承。以文潤城、以文興城,時至今日,流淌一千餘年的悠長宋韻,仍氤氳在開封城的街頭巷尾,並不斷給予其向新而生的力量。

古城保護一以貫之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在開封古城西門大梁門上時,家住城牆根兒的馬大爺,早已帶着“自制裝備”,在不遠處的廣場地面上揮灑下數行大字。“自學幾筆米芾的書法,陶冶陶冶情操。”馬大爺樂呵呵地說。

大梁門旁,沿古馬道拾級而上,迎着朝陽極目四望,開封老城區便盡收眼底——

城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築,勾畫出一道矮矮的城市天際線,紅牆黃瓦,斗拱飛檐,讓人頓生“時光摺疊”之感。

四周,全長14.4公里的古城牆早已貫通,青磚墁地,掩映在蔥蘢的樹影間——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築,長度僅次於南京城牆。

“多年前,可想象不到老城牆能這麼漂亮。”原開封城牆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人周璐,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幾十年來,他親歷了老城牆的一路“蛻變”。

“童年時期,老城牆留給我的印象就是荒涼、破敗、髒亂差。”周璐回憶道,“2007年以前,我和同事在城牆上巡邏時,也是滿眼‘荒草萋萋’,經常深一腳、淺一腳,時刻提心吊膽,生怕一個不小心從某個暗坑掉下去。”

城牆本體保護修繕、周邊環境整治提升、環城公園打造……這是一場耗時十餘年、總投入數十億元的“攻堅”。直到2021年,開封古城牆煥然一新,“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周璐說。

古城牆的“華麗變身”,是近二十年來,開封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基礎上,打造“全城一景”、擦亮文化底色、留住古城韻味的縮影。

2006年,開封市編制完成《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規劃》,定下在老城“小式建築、限高15米、灰色基調、宋式仿古”,在新區“嚴格控制風格、高度、容積率,利用屋頂、橋樑、路燈等,儘可能‘插花’體現‘新宋風’”的總要求。

一直到今天,上述“規矩”仍被開封人一以貫之地堅守着,力爭在古城保護與城市更新中,保持敬畏、不留遺憾。

“作爲古文化特色突出的古都,究竟在古都與現代化城市之間,舍誰取誰,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曾任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的葉然直言,“古城的未來不僅在現代化,也在歷史感的重塑,在新舊平衡中,尋找更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思路。”

曾經,在各地爭相建設“摩天大樓”、追求“國際範兒”的時候,開封堅持“地上限高、地下控深”,以期保持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歷史風貌,由此導致在一定時期內,開封的城市發展看起來似乎總是很“慢”,甚至一度被外界追問“開封何時開‘封’”。

如今,文化所帶來的更爲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正爲開封在城市“競賽”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直接而重要的支撐。

“文化和經濟相輔相成,守好一城文化底蘊,建設自己的家園,怎麼能講犧牲呢?自豪還來不及!”周璐說出了開封人的心聲。

城水相依盛景重現

閒暇時,開封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振豫,喜歡順着流水的軌跡在開封老城區騎行。開封府、包公祠、龍亭、鐵塔……散落在城市各處的宋文化地標,被粼粼的水波有機勾連爲整體,重現“北方水城”的盛景。

向歷史深處望去,數千年來,這座黃河岸邊的中原城市,其興衰榮辱都和水息息相關。

戰國時期,羣雄逐鹿。魏惠王爲避強秦,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運城夏縣一帶)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在此營建都城、開鑿鴻溝,成就了開封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抹高光時刻。

到了北宋,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水貫都”,交織縱橫的河道水網與繁忙發達的漕運,構築起王朝的生命線,也給開封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一座“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性大都會屹立於汴河兩岸。

然而,因處於黃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記載以來,黃河開封段決口300餘次,開封城先後7次被淹沒,形成如今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着6座城池的“城摞城”奇觀。

歷史的車輪滾滾,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北宋的繁華落幕後,由於水患、戰亂等多種原因,開封同汴河一道,再不復舊日榮光。

“在我小時候,開封城內的水系並不像現在這樣整體連通,不少地方甚至河道淤積、水體黑臭。”王振豫說。

水脈蘊文脈,水運即城運。

2011年,開封編制《開封市水系總體規劃》,因地制宜提出治水思路。恰好在次年,王振豫入職開封文投集團,參與並見證開封“死水變活、污水變清”“湖河牽手、綠水繞城”。

“在古城牆圍合的13平方公里老城區內,開挖河道,將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等五湖連接起來,並沿水系進行景觀提升,打造文化帶。”王振豫介紹。

而在老城區外,開封還謀劃了全長28.6公里、總投資37.5億元的“一渠六河”連通綜合治理工程:通過西乾渠引黃河水入汴西湖,經澗水河到東、西、南護城河,最後注入惠濟河,河水一路向東匯入淮河。

2020年,“一渠六河”工程全線通水,由此連通開封的老城和新城,也連通了黃河、淮河兩大流域。

一川清流,兩岸錦繡。

如今,乘畫舫在大宋御河上夜遊,成爲遠近遊客感受“東京夢華”的絕佳去處。華燈映水,詩詞繞耳,一座座以宋代名橋爲原型仿建的橋樑從眼前滑過,槳聲燈影裡,人若畫中游。

文明根脈風雅千年

“1995年,我來開封求學,看到宋都御街的雕樑畫棟,瞬間被這個城市征服。”雖然已近天命之年,開封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劉海永每每回憶起與開封城的第一次相遇,那種被“擊中”的感覺,仍會讓他內心悸動,“當時就想,一定要爲這個城市做點什麼。”

從去圖書館手抄文獻,到去舊書攤尋覓舊本,劉海永一頭扎進對開封歷史文化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研究之中,以期“用故紙拼出古城開封的背影”,三十年來,熱情不減,已出版《開封傳:夷門自古帝王州》《一座城的人文秘境》等共計11本著作。

“前些時間我研究《清明上河圖》,發現虹橋邊一個小攤位上,兩名閒客正在玩一款名叫‘推棗磨’的桌面遊戲。北宋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中,也描繪了類似的遊戲場景。”劉海永說,“現代開封人還玩這遊戲哩!宋文化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開封,像劉海永這樣努力“打撈”古都文化“遺珍”、傳揚古都文化記憶的市民比比皆是,“汴梁老王”王建軍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王建軍的鏡頭下,一磚一瓦一衚衕,一池一水一亭臺,都蘊含着別樣的意趣,都是歷史綿延起伏的註腳。

“千年時光荏苒,開封的城市中軸線始終未變,鐵塔、繁塔依然挺立,聽大河奔騰,看雲捲雲舒。”王建軍說。

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文化,風起開封。這風,一直吹拂至今,賦予這座城及城中人獨一無二的氣度與秉性。

開封之雅,在於官窯爐火中,幻化而出的一抹天青;在於尋常百姓家,氤氳繚繞的文墨香氣;在於不經意擡頭時,樹影間搖曳的魚龍燈;也在於一個轉身之際,在街角的“口袋公園”裡就能邂逅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傳世佳句。

開封之趣,在於朱仙鎮憨態可掬的木版年畫;在於大小茶館中“七湯點茶”的驚豔技藝;在於雙龍巷裡,“老字號”琳琅滿目的國潮集市;也在於夜幕降臨時,鼓樓四周喧囂的夜市攤位間升騰而起的人間煙火氣。

雅趣之間,文脈賡續,早已滲入開封城的每一寸肌理,融入開封人的每一日生活。

如今,沿着開封中軸線一路漫遊,可謂“舉步圖籍中,開目古今間”:御街、樊樓、州橋……移步換景,一眼千年。

“州橋遺址出土的巨幅石雕壁畫,與《東京夢華錄》所載‘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高度吻合。”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總會忍不住暢想,“或許我們和蘇軾、歐陽修、王安石,腳踏過同一塊石板,望見過同一輪明月。”

文化立方體月異日新

在虛擬角色的帶領下,從流光四溢的數字大門進入“琴”境,只見半空中,身着白衣的男子輕撫古琴,時而如鶴入長空,時而如雪覆四野。往前走,黑白空間內的書者舞動長袖,虛空揮毫,在數字裝置的加持下,蒼勁有力的宋書躍然眼前……

不久前,清明上河園景區推出全國首個宋文化沉浸式奇幻賞《愛·雅宋》,通過“琴”“棋”“書”“畫”“天問”五重場景,建構起別樣的“大宋世界”。

“我們探索運用AI科技詮釋宋代美學,將宋文化進一步創新表達。”清明上河園景區工作人員邢瀟月表示,“科技+文旅+遊樂+演藝”,爲遊客帶來更新奇、更沉浸的遊覽體驗。

總有人慨嘆,開封是一座失落的“都”。

君不見,近年來,這裡正悄然嬗變,成爲一座新潮的“城”。

深入挖掘宋文化元素、積極打造宋文化品牌、持續做強宋文化產業……悠悠宋風,不僅繁華了開封的過去,也繁榮了開封今天的文旅市場:

在開封博物館,偌大的環形數字屏幕上,是巨幅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汴河水流潺潺、漕船往來,街上人來人往、活靈活現。

在開封府景區全息劇場,虛實交互的舞臺上演繹千年前的謎案,遊客裸眼“穿越”,親臨“包大人”斷案第一現場。

古馬道遺址旁,依託聲光電技術打造的數字實景沙盤與3D沉浸式空間,讓今人得以一覽古城牆的前世今生。

文化與科技正不斷突破邊界,走向深度融合,帶來更多優質的文旅產品供給,也在厚積薄發的開封,激發出歷久彌新的文化吸引力。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開封市累計接待國內遊客759.13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53.03億元。”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陳連富介紹。

這是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績單”。在開封17家國家3A級以上景區中,有14家以“宋文化”爲主題,可觀賞、可感知、可體驗宋韻的場景不斷“上新”。

而按照《開封市“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描繪的藍圖,開封將全面建設“中華宋文化核心展示地、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國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全力打造“一城宋韻 東京夢華”文化立方體。

當前,“地下考古東京城、地上真實開封城、雲上數字大宋城”的立體多元展示格局蔚然已成,產城融合、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的“大古都全域旅遊”方興未艾。開封,正以“開”的姿態、憑“封”的堅守,不斷破繭、起飛。

恰如一位作家在《五城記》中寫到的:“它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