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清除妨礙有效需求的體制性機制性因素
有效需求不足正成爲我國經濟脫困急需化解的要點。
到市場中去感知,近來能發現不少有效需求不足現象:擁有太二酸菜魚、慫火鍋等知名品牌的九毛九最近公佈的上半年財報顯示,太二酸菜魚二季度的人均消費爲69元,跌回2017年的水平。呷哺呷哺、海底撈、湊湊、巴奴等餐飲企業的客單價也呈類似走勢;美團用“省錢版”來死磕低價;優衣庫最近財報顯示,2024年三季度單季,大中華區營收下降,經營利潤大幅下降,同店銷售額萎縮,正被競爭對手“平替”。
人們在消費時更多想到要省錢,這是各方在市場中進行的感知—響應博弈,合乎市場邏輯和現實理性,呈現出鏈式反應態勢。這種“平替”競爭暗刻着低慾望經濟閉環的痕跡,曾在日本停留30餘年,成爲日本經濟常年不振的疑難雜症。
最近國內主要銀行集體下調了存款掛牌利率,至此市面上短中長等各期限存款利率已鮮見“2字頭”,三年期利率低至1.75%,也有刺激人們消費的考慮。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消費心理,深層原因往往是人們對未來的把控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消費趨於謹慎,加入價格敏感羣,以對抗不確定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清除妨礙有效需求的諸多體制性機制性因素。
其實,有效需求不足,本質是企業和居民難以有效將未來活動量化成風險的一種不安,如企業難以有效量化未來經濟活動的風險概率分佈結構,就不願進行經營上的跨期活動;居民難以有效量化未來經濟活動中的風險概率分佈結構,就會自動啓動避險防護動機。
而要重塑和改變這種現象,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通過經濟、財稅、行政等領域的改革,及基於法治的營商環境塑造,拓寬人們經濟活動的自由空間,以助推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和外企敢投,其本質是搭建和完善透明性擔保體系。
這裡需強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自由空間主要基於邊際感進行損益評價,唯有在市場與政府間梳理出嚴格可量化的楚河漢界,企業才能找尋到敢幹、敢闖、敢投的分寸感,計算出投資未來的風險概率分佈。
《決定》強調了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同時,還要更好地搭建和完善社會防護型保障體系。伴隨我國出現的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少子化狀況,人們也日益關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以及退休金等公共民生問題。
對此,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時表示,《決定》堅持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強調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
這些舉措的落實見效,確實與進一步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關。
而基於強化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深化零基預算等財稅體制改革,更有助於將寶貴財政資金高效用於民生、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等方面,進一步推進公共財政轉型,充實社保、就業、教育等公共服務,這有助於幫助人們去量化自身跨期經濟活動的資源分佈結構,進一步提振居民和市場信心,釋放個體的真實顯示偏好,從而切實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即將展開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無疑會爲高質量發展助力,並逐步解決部分地方財政困難、債務負擔重等問題,而這顯然有助於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增強地方財政穩經濟的能力,從而推動解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可以說,要充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就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爲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營造自由施展空間,並建立好保障體系,進一步提振人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