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個美國人偷偷拍下的北京城,城牆巍峨宛如歐洲老城
文/萬物知識局
1919年,一位來自美國的攝影師在北京拍攝了許多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當時北京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和日常生活。
他捕捉到了古老的城牆、宏偉的宮殿、繁忙的街道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場景,這些照片不僅展示了當時北京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也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況,今天我們就跟隨這位攝影師的腳步走進1919的北京。
這是位於北京內城的東南角樓,高高的城牆象徵着皇權的威嚴,高牆之上的角樓是硃紅色的建築,特別具有威壓,城牆下是一隻商隊,人們牽着馬匹運送着貨物去遠方。
一百年前的朝陽城城門,朝陽門是北京內城的東門之一,也是通往通州和東北地區的重要通道,城門門周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街道兩旁擺滿了各種攤販,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這是一百年前的前門站,北京的重要交通樞紐,在照片中,可以看到西站的站臺寬敞而整潔,鐵軌沿着站臺延伸向遠方,站臺上人來人往,旅客們或拖着行李匆匆趕路,等待着列車的到來。
這張照片則是北京的另一處車站——廣安門車站,照片中的月臺建築採用了西式的風格,還有兩名乘警站在門前站崗。
這張是永定門作爲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城門前停着幾匹馬兒和驢子,旁邊還擺着幾輛黃包車,只是不見車伕和乘客。
照片中這座氣勢磅礴的城樓是北京的崇文樓,而這張照片拍攝的角度又是如此巧妙——一輛蒸汽火車來勢洶洶地穿過城門前,就像是西方文化對東方傳統文化的示威宣告。
北京城牆下的護城河,可以看到河裡又是人又是車的,好不熱鬧,這是清一色的馬車和黃包車車伕們,三伏天的北京酷暑讓人難耐,大傢伙只好在河裡清涼一番。
在護城河對岸拍下的角樓,或許是春色正好,護城河河面碧波盪漾,恰好一艘遊船經過,船伕在船頭撐着槳,在河面的倒影與身後的角樓相得益彰。
20世紀初拍攝的西直門箭樓,箭樓下的城牆面上寫着“牢固統一,保障和平”的字樣,城牆下的街道牽着兩排電線,街上拉着車馬的人來來往往。
北京前門的一條商業街,看兩邊的陳設和宣傳旗幟就知道,這條街相當的繁華熱鬧,左上角有一個“肥皂公司”,右下角有一個”衣堂“,無數行人走在陰涼下,避開了太陽直射的地方。
一百年前的北京前門大街,從這張照片的視角來看,大街的街面十分開闊,壓實的土路也有幾分氣派,街道兩邊還種植了一排樹,這也相當於是早期的綠化工程了。
北京南城的一處普通街道,從這裡向遠方看去,可以看見北京城郊鬱鬱蔥蔥的山林,和低矮的磚瓦房們相互呼應。
照片中遠處的那座硃紅色建築,正是一百年前的天安門,這張照片拍攝於中華門的門洞中,從洞口可以直直的望見天安門,他們都位於北京城的同一條中軸線上。
照片中是北京的東四牌樓,這是北京城內的重要地標之一,除了照片中這座,一共還有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木牌樓,每座牌樓的正間上掛有白色石匾,兩面鐫刻着相同的文字。
照片中這處氣派輝煌的西洋風格建築是北京的奧匈帝國使館,位於北京的外交使節區,除了奧匈帝國使館,周邊還聚集了其他國家的使館和領事館。
一百年前的北海公園,照片入目是一片廣闊的湖面,湖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遠處的山丘上矗立着著名的白塔,它高聳入雲,潔白無瑕,成爲整個公園的標誌性建築,白塔與周圍的碧水藍天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一百年前的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橫跨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顧名思義,橋身共有十七個券洞,每個券洞大小不一,呈對稱排列的形狀,很有美學氣息。
外國人鏡頭下,在北京街道上散步的日本女子,她們身着各種顏色的和服,還頗具閒情逸致地打着兩把洋傘,自從北京的東郊民巷從成立後,進入北京境內的外國人就越來越多了。
從這張老照片可以鮮明地看出北京城的中軸線佈局,照片裡幾座城門,從近到遠處依次是中華門、天安門和天安左門、天安右門。
正陽門附近的商業街,照片裡的幾家店鋪看起來都比較奇怪,店鋪的大門竟然有一半都被招牌給遮住了,清一色黑底白字的招牌,上面寫着各家經營的店名。
一百年前的居庸關,可以看出居庸關關城建築雄偉,城牆高大堅固,從城門往外面瞥見看到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的自然景觀。
北京的某處集市,看起來卻更像是一個黃包車中轉站,路面上到處都停着等客人的黃包車,周圍還有一些商販趁機擺攤賣給車伕們吃食。
護城河岸邊正在洗衣裳的京城婦女,對於那個時代的家庭婦女來說,洗衣服就是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和鄰里親戚結伴來河邊,還能一邊洗一邊拉家常。
北京鐘樓,從照片中看來,鐘樓不算高大,但是和周圍矮小的民居相比較,它是顯得那麼巍峨聳立,鐘樓的石磚縫隙,早已長出旺盛的野草了。
一百年前的天壇,作爲明清帝王向天地祭祀的場所,天壇修建的非常氣派,尤其是三層白玉階梯的襯托,讓這座建築更加有神權的壓迫感,照片裡,一個穿着馬褂的男人站在階梯上,看起來是那麼渺小。
頤和園的某座拱橋,可以看到,這座拱橋的弧度比尋常的拱橋要大得多,這正是幾百年前中國匠人們的匠心所在,幾百年過去它依然堅定地聳立在這裡,巧奪天工不外如是,
北京街頭行走的旗人母女,小孩子一隻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旁邊的母親皺着眉眯着眼,看起來是被太陽曬得受不了了。
百年前的宣武門教堂,在一片古樸的明清民居中顯得格外顯眼,宣武門教堂有着其哥特式建築的獨特魅力,高聳的鐘樓、尖頂、飛扶壁等元素在照片中清晰可見。
這張照片的場景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正是故宮的內景,只不過,那時候的故宮和今天還是不太一樣的,照片裡面,故宮的牆面斑駁不堪,顯然一幅長期無人打理的模樣。
圓明園舊照,這時候的圓明園已經經過八國聯軍的摧殘和洗劫,從人間花園變成廢墟一片了,從這對斷壁殘垣中依舊可以看出,門柱上雕龍畫棟的圖案,昭示着這裡曾經是多麼輝煌。
被戰火炸藥摧毀的正陽門,再也看不見曾經的氣派模樣,不過城牆下的老百姓依然和曾經一樣,該來往的還是來往。
乾清宮和宮殿前的白玉臺階,身後的宮殿很雄偉,但是和階梯雜草叢生、無人搭理的模樣形成了鮮明地對比,階梯上有一個小男孩,看起來是宮裡曾經的宮人。
一百年前的北京婚禮,不過看規制什麼都很齊全,應該不是一般人家的婚禮,儀仗隊的人裡,敲鑼的敲鑼、打鼓的打鼓,後面的轎伕擡着喜轎,若隱若現。
一百年前的北京牢房,快十個人擠在一個屋子裡,大家都盤腿坐着,翹首以盼等待着什麼,也許是即將發放的伙食,也許是即將刑滿釋放的喜訊。
囫圇啃着餅子的小乞丐,它身上的衣服已經不知道破了幾個洞了,臉蛋手臂也是髒兮兮灰撲撲的,但是小男孩的臉上仍是洋溢着開懷的笑,似乎是許久都不曾吃過這麼熱乎的大餅了。
這張照片就拍攝於宣武門教堂附近,照片中這幾個婦女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在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殘酷年代裡,許多老百姓爲了慰藉精神,都選擇了基督教。
正陽門前的蒸汽火車頭,火車下站着幾個中國官員和外國人,火車引進中國那已經是比較晚的時候了,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這完全就是一種新鮮事物。
照片中這些密密麻麻的房子,其實就是公園,清代學子科舉的地方,足以可見,這些房子又矮又小,看起來更像是那種養蜂房,然而就是在這種逼仄地方,考生們要做到三天三夜。
北京城內,坐馬車的貴婦,看髮型是漢族女子,車下的侍衛人高馬大,看起來也是耀武揚威的模樣。
1919年拍攝的這些北京照片,不僅是對當時北京城市風貌的忠實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深刻反映。
這些照片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那個時代的北京。
今天,當我們再次審視這些照片時,不禁感嘆於歷史的滄桑鉅變,也會更加珍惜那些被鏡頭定格下來的珍貴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