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持續下滑,大宗供應鏈A股上市公司集體出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研究員 朱治宣 廣州報道

國內主營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業務的上市公司,在經歷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後,開始陷入盈利下滑的泥沼中。

目前,國內主營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的頭部公司有5家,分別是物產中大(600704.SH)、建發股份(600153.SH)、浙商中拓(000906.SZ)、廈門國貿(600755.SH)、廈門象嶼(600057.SH)。

數據顯示,上述5家上市公司僅有建發股份尚未披露半年報,而今年上半年,物產中大、浙商中拓、廈門國貿、廈門象嶼的歸母淨利潤分別下滑16.22%、30.49%、46.89%、12.60%,而2023年行業已經出現了利潤普遍下降。

今年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複雜,疊加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受預期與實際需求錯位等因素影響,多個大宗商品價格寬幅震盪,交易收益大幅波動,行業違約事件偶發,供應鏈企業抗風險能力承壓。

對於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而言,業績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同時,頭部企業們又應該如何應對?

上半年業績持續下滑

以物產中大爲例,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941.72億元,同比增長1.41%;歸母淨利潤15.73億元,同比下降16.22%。

財報顯示,物產中大淨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因爲財務費用和研發費用增加,其中財務費用從去年同期的7億元上升到現在的10億元,隨着資產規模擴大資金需求增加;研發費用從去年同期的3.87億元上升到5.12億元,主要系線纜板塊研發支出增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從-36.56億元擴大至-62.63億元,主要系本期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等較上年同期增加,經營性資金佔用增加。此外,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從82.97億元上升至113.98億元,原因是經營活動資金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由於應收賬款增加,公司因爲現金流短缺加大融資力度,從而付出更多的財務費用,導致淨利潤表現下降。

浙商中拓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87.61億元,同比微增0.91%,而歸母淨利潤3.19億元,同比下滑30.49%。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中拓的歸母扣非淨利潤爲7306.15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0.44%。這主要是因爲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的政府補助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所影響,期內公司總部及子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爲2.60億元,商品期貨等平倉及浮動盈虧變動爲2.40億元。

換言之,若非政府補貼和所持有商品期貨資產所產生的收益,浙商中拓上半年的盈利情況將更不樂觀。

與物產中大類似,浙商中拓的財務費用同比增加了118.78%,研發投入同比增加了74.45%。而現金流減少的情況則更加嚴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從-3882萬元擴大至-77.33億元,原因是一方面本年支付貨款增加,另一方面上年同期使用票據支付比例較高,使得本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減少。

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6.68億元大幅增加至72.71億元,也就是經營活動減少的現金流基本通過籌資解決。

大宗商品行業普遍存在預付和賒銷交易,且交易金額較大,在行業和市場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部分合作商存在履約困難,如合作商選擇不慎,將給公司帶來較大資金風險。

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風險管控能力,而如何應對流動性問題則至關重要。

有金融機構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做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的大多數都是國有企業,因此在融資方面有較大優勢,可以通過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來填補資金缺口,不過當負債率急劇升高、基本面持續惡化後,銀行停貸甚至抽貸都是有可能的。”

業務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大宗商品貿易的准入門檻較低,產品的標準化導致了競爭的同質化,進而價格戰愈演愈烈,大部分業務的淨利率僅有1%~3%,而且由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企業的盈利能力越來越不穩定。

面對商品價格風險管控難度加大的挑戰,中小供應鏈企業不得不逐漸退出市場,憑藉綜合服務能力和抗風險優勢,頭部企業迅速搶佔市場,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

2023年我國大宗商品供應鏈市場規模超55萬億元,根據貨量口徑測算,中國大宗供應鏈排名前五的頭部企業CR5市場佔有率從2021年的4.81%快速提高至2023年上半年的5.46%。

CR5是傳統貿易商向大宗供應鏈服務企業成功轉型的代表,產品組合從傳統的集購分銷和委託採購逐步拓展到了集分銷、代理、期現結合、加工、物流倉儲、金融等服務爲一體的供應鏈服務,盈利模式也由“價差”模式演變爲管理、資金、價差的多樣化組合。

記者梳理髮現,從海內外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來看,可以粗略分爲三種類型,一是資源型企業,掌握上游礦產資源的貿易公司,以瑞士嘉能可和日本三井物產爲代表;二是貿易型企業,處於上游礦產資源與下游客戶之間,以國內五大上市企業爲代表;三是互聯網平臺型企業,以國聯股份(603613.SH)、上海鋼聯(300226.SZ)爲代表。

從發展模式來看,雖然CR5主要營收仍由供應鏈服務和金融服務構成,但各自已經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比如,雖然五大上市企業主營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金屬礦產和能源化工品種,但是在具體的板塊佈局上,仍然存在一些差異。廈門象嶼還重點佈局了農產品和新能源;建發股份和廈門國貿同樣進入了農產品領域,但沒有進入新能源行業;浙商中拓則同樣進入了新能源領域。

大宗供應鏈企業想要構建競爭壁壘,要麼通過股權投資向上遊重資產的方向發展,要麼通過數字化向下遊滲透到終端長尾的實體客戶。前者需要供應鏈公司深耕行業,夯實風險控制能力,實現更多的盈利點;而後者需要貿易商創新商業模式,搭建B2B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對產業鏈的數字化改造。

物產中大以供應鏈思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做產業鏈生態圈,目前主營業務爲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金融服務以及高端製造三大業務板塊,分別貢獻利潤比例爲53.95%、15.80%、30.25%。

建發股份主要從事供應鏈運營業務和房地產業務,此外在2023年收購了紅星美凱龍(01528.HK)的控股權進軍家居商場運營領域,將繼續強化全球化、多品類的資源整合能力,通過“LIFT”供應鏈服務平臺提供定製化服務解決方案,在金融服務上則強調“研究-業務-風控”聯動實現期貨賦能。

廈門國貿在2023年提出了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的業務模式升級戰略,提升產業服務能力,在供應鏈管理業務上,聚焦“電池產業鏈”及“光伏產業鏈”,佈局開拓新能源、新材料全產業鏈供應鏈業務;此外,通過聚焦醫療器械供應鏈和上游產品的生產研發,協同養老服務、健康醫療大數據、健康服務等產業,佈局醫療健康業務板塊。

廈門象嶼以中間環節的物流運輸爲抓手,培育出三大物流運營主體,構建以“公、鐵、水、倉”爲核心、鏈接海內外市場的網絡化物流服務體系,運用智慧物流系統進行倉庫數智化管理,並以智慧物流爲基礎,開發建設“嶼鏈通”數字供應鏈服務系統。主要業務有大宗商品經營、大宗商品物流以及包括造船、選礦和油脂加工在內的生產製造板塊。

浙商中拓主要業務涵蓋傳統大宗商品、新能源、再生資源等產業鏈,包括配供配送、庫供分銷、廠庫供應鏈、物流金融、“貿易+基地+平臺”、產業鏈一體化服務、虛擬工廠等七大模式,2024年下半年將加速拓展綠色低碳賽道,持續推進貿工一體,落地全球化戰略。

雖然五大上市企業的發展路徑各異,但基本還是按照“平臺化、數字化、國際化”等方向進行突圍,一方面對標嘗試向上遊礦產自由兼併收購締造“礦產+貿易”巨頭,另一方面則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綜合服務平臺。此外,則是在國內企業紛紛出海開店設廠的浪潮中,爲海外項目提供供應鏈配套服務。

紛紛開啓國際化戰略

隨着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加快,催生出了大量海外採銷、國際物流、跨境電商、信息諮詢等供應鏈需求。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海外建設項目尤其是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催生了原輔材料供應、成品分銷、加工以及跨境物流等一系列需求。但是礙於部分國家落後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中資企業亟需國內的大宗供應鏈公司在海外項目中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五大上市企業均在財報中披露了國際化佈局的進程,大宗商品供應鏈頭部企業在海外採購、物流通道建設、國際化團隊培養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有望憑藉服務能力和地緣優勢,承接中資企業海外供應鏈需求,打開新的“藍海”市場。

物產中大指出,2024年上半年積極組織鋼鐵、化工、汽車等產品出海,公司進出口總額(含轉口)96.68億美元,同比增長8.62%,實現汽車出口1.85萬輛,同比增長1.1倍,公司進出口業務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重點外貿客戶200餘個。

浙商中拓表示,“走出去”戰略是公司2024年的重點工作。報告期內,公司國際業務已覆蓋全球六大洲71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國際業務收入達406億元,同比增長26%,佔全年業務收入比例達20%。

全球供應鏈頭部企業如日本商社代表伊藤忠、四大糧商代表 ADM、大宗代表托克等,均擁有完善的全球化佈局和網絡。當前中資企業出海是大勢所趨,且步伐加快,將促使供應鏈國際化需求提升。對於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而言,能否抓住此次出海機遇,或成爲擺脫盈利下降難題的重要突圍點,進而可能重塑行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