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財評|從“一張白紙”到“大國重器”煥新 新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闊步前行

(原標題:央廣財評|從“一張白紙”到“大國重器”煥新 新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闊步前行)

9月25日,貴州平塘縣的蒼翠羣山之中,在距離“中國天眼”不到3公里處,一臺40米級的射電望遠鏡開始吊裝,“中國天眼”核心陣試驗樣機正式開工建設。作爲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級發現,不斷拓展着人類觀測宇宙的視野極限——透過中國的“眼”,讓世界把宇宙看得更遠更清。

奮力突破、勇爲人先,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科技事業從“一張白紙”到“宏偉畫卷”,不斷探索未知、突破極限,大國重器頻頻“上新”。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國北斗”閃耀星空,“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從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駛下產線,到C919國產大飛機平穩降落穿過水門;從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嚮往到“智慧城市”高樓林立、跨海大橋橫臥萬頃碧波之上、足不出戶實現萬物互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憑藉“從0到1”的志氣和韌勁,拼搏出了自立自強的“大國底氣”。

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猶如一聲嘹亮的集結號,吹響神州大地。多年來,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創新是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開啓科技強國建設新徵程的壯闊旅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碩果累累,不斷取得新進步。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成爲全球首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仍然是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全球創新指數的百強科技集羣中,中國有26個,連續第二年以最多數量的集羣躋身百強。

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新中國科技事業75載長歌奮進,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艱苦奮鬥,賡續前行。75年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新活力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系統部署、強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發動科技創新強大引擎。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餘人。如今,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創新已成爲帶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2013年至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貿爲例,我國以服裝、傢俱、家電爲主的外貿“老三樣”已經升級成了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2023年,“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億元,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了29.9%,國際市場份額遙遙領先。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特殊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人才濟濟奮勇爭先,大國重器強筋壯骨。闊步向前,我們要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央廣網評論員 牛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