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鈞》民主協商好球 不能漏接

習主席談話對兩岸未來統一道路有積極倡議。請注意這一段話:「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這與中共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遙相呼應,我們必須要重新回到歷史的脈絡中,才能探討其談話背後的深意。

1946年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了政治協商會議,並通過了《政協憲草》。但是共產黨以國民黨未先改組國民政府委員會,讓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進入委員會爲理由,拒絕參加制憲國大選舉。不久,國共衝突擴大爲全國性戰爭,共產黨不再願意視國民黨爲談判對象,爲了取得民意合法性,在1948年提出「五一口號」,以「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建立聯合政府」爲名義,號召各界民主人士參加,並籌組「新政治協商會議」,這就是今天大陸政治機構「政協」的由來。

中共當時號召組建的新政治協商會議,到底有無取代國民大會的法效果,在此不論。但對中共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表態,孰友孰敵就看其他黨派與社會賢達的抉擇。比如當初脫離反國民黨的民主同盟(民盟),自行參加國大選舉的青年黨與民社黨,中共建政後就在大陸徹底消失,而參加新政協的民盟本身至今還是大陸「八大民主黨派」之一,在政治上仍有一定話語權。其原因在於,民盟當時身爲國共以外的第三勢力,登高一呼號召各界人士參加新政協,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孤立了蔣中正的國民政府以及國民大會,並削弱甫經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法統權威」。這在大陸主流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或許,蔡政府也嗅到了大陸試圖與地方、民間力量合作,重演當年孤立中央的場景。蔡總統在元旦談話與2日的迴應中,一再主張兩岸對談只能「政府與政府」,建立所謂「民主防護網」,甚至否定九二共識。這幾道猛藥,都是試圖弭平九合一選舉後產生的「新民意」。尤其聚焦在韓國瑜公開支持九二共識後,仍然拿下高雄市長,完全打臉民進黨「臺灣人民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新民意。所以現在要將兩岸交流提升到國安層級,阻止藍白陣營的縣市首長與大陸進行政治會談。

但想想當年,蔣中正爲了阻止民盟與共產黨「唱和」,不惜強行解散,但解散得了團體卻解散不了民意。蔣委員長擁有數百萬大軍,忠誠的特務系統,還有美國數萬陸戰隊進駐華北給予的「支援」,但在民間渴望和平的「大勢」之下,仍無法阻止國府兵敗如山倒。今天蔡政府有那樣的實力嗎?

以史爲鑑,蔡政府不應濫用政府權威,壟斷兩岸協商的渠道,否定辜汪會談成果。須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新民意已出爐,當者披靡。除非臺獨人士上自辜寬敏,下至林飛帆,都積極入伍參軍爲獨立建國拋頭顱灑熱血,展現另一種新民意,那就另當別論。否則「統一」本來就是不可能繞過去的議題。蔡政府若選擇忽略新民意,靠攏深綠,時代就會呼喚那位願意接下習主席做的球的勇者。

(作者爲武漢大學兩岸與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