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儒專欄》臺灣新創 向死而生

云云科技公司2023年獲得「經濟部最高獎項 - 第八屆國家產業創新獎」,時任經濟部長王美花頒發給曾姓負責人。(圖/翻攝自云云科技公司粉絲專頁)

云云科技董事長刺殺欲離職的技術長,不僅是創業圈的焦點談資,更在社會新聞版面延燒了多天!當然,勞方與資方各有立場與觀點,預謀買刀殺人肯定是重大罪刑,但是這也看得出臺灣新創生態,雖然有十年來的政策拉拔,卻仍然辛苦,是條險路。

首先要正名的是,所謂的創業圈,應該叫做網路創業圈,畢竟大家都是嗅到國際間最新的數位技術,從人工智慧到區塊鏈,從Web2到Web3,想要開拓新市場,找到新商機。

因爲臺灣已經有超過800家上市上櫃高科技公司,但9成以上都是半導體與硬體業者,軟體與網路公司只有不到1成的零頭。雖然硬體公司也曾走過創業的天堂路,如今也不會忽略AI等趨勢,但他們多數做的是toB的老生意,仰賴歐美客戶的鼻息。因此,網路創業圈多數要走toC的新市場,希望靠網路服務賺全世界的錢;如果小有實力如雲雲者,則希望結合臺灣的硬體制造強項,能夠達到軟硬融合的目標。

軟硬融合也不是新鮮事,例如電動機車販售與租賃的Gogoro,智慧停車地鎖的USPACE,還有一些陸續躍上國際舞臺的臺灣之光,10年來獲得亞洲矽谷與新創雨林政策庇廕,能夠在臺灣有一分田地,或者能夠順利出海。

只不過,臺灣的硬體跟軟體始終是兩個世界,有着最遙遠的距離!雖然許多孵化器與新創基地持續拉攏硬體巨頭投入,電子五哥與大老們也有零星投資,但成功率仍然很低,話不投機的更多。這也難怪,如果是一家純AI網路新創,就算臺灣生產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晶片與伺服器,但仍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渴死在綠洲旁邊。

更可惜的是,在過去10至15年的Web2時代,臺灣成爲跨境網路霸權的嘴邊肉,你我手機中的APP全都是舶來品,造成數百家只做APP的本土團隊全都折戟,最終跟云云經營團隊一樣四分五裂。我們只能依附在Meta等巨頭的身邊,以代理或成爲他們生態系的一員,才能苟延殘喘賺到錢。

沒有好題目,加上資金與人才難以和半導體與硬體巨頭比擬,臺灣當然沒有辦法誕生10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新創企業。至於政府與業界期許未來10年,新經濟能夠誕生100家掛牌公司,證交所也力推創新版,爲本土新創團隊放寬更多限制,這雖不是不可能達成的期許,但跟跨境網路霸權在臺灣賺走的大錢相比,真的只是小目標。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一般民衆成立新的公司,1年內倒閉比率高達9成,而存活下來的1成中,又有9成會在5年內關門大吉。也就是說,每年新成立的公司有99%會在5年內倒閉!向死而生,這是年輕人創業的初心,因爲他們想要從不斷試錯中創造改變。

但是萬華與臺北車站的遊民,有一半以上都曾經當過老闆,這就是想要自己做生意的兇險!如果年輕人心裡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又看到國外成功的網路創業標竿,想要在臺灣仿效創業,這就是非常險惡的人生目標了。網路創業的美夢,或許在臺灣真的只是美夢就好。

(作者爲鍶科技暨幣特財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