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市場勁旅如何接住潑天富貴?

◎曹雪盟

排起長隊領取紀念票、到劇場化一款“擼貓妝”、中場休息爭分奪秒選購周邊文創……最近一段時間,經典音樂劇《貓》來華巡演,各大劇場輪番上演這樣的場景。

央視龍年春晚,多位中外藝術家同臺演唱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選段《美人》驚豔衆人;今年10月,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上海站59場演出實現100%上座率,創下8000萬元票房,約16%的觀衆“跨城觀演”;最近,粵語音樂劇《大狀王》、英語音樂劇《雨中曲》、意大利音樂劇《神曲》等劇目陸續官宣2025年演出計劃……近年來,我國音樂劇演出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活力涌動。

前不久,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燈塔專業版發佈《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音樂劇的熱度。《報告》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國音樂劇演出1.36萬場,較2023年同比增長5.5%;票房13.96億元,同比增長26.7%;觀衆582.13萬人次,同比增長4.6%。預計今年全年音樂劇演出將達到1.7萬場,票房超16億元,觀衆超過700萬人次。

引進經典新現象新晉德奧系與音樂會化

對國內觀衆而言,許多常演不衰的海外經典音樂劇作品,如《貓》《劇院魅影》《音樂之聲》等,憑藉地道的形制風格與知名主創、卡司,一直有較強的吸引力。

繼去年多部國外原版音樂劇帶動觀演熱潮後,今年,海外引進劇目勢頭持續上升,法語音樂劇《唐璜》《巴黎聖母院》《搖滾莫扎特》,英語音樂劇《媽媽咪呀》《搖滾學校》《音樂之聲》《芝加哥》等經典制作紛至沓來。《報告》顯示,今年1至10月,國內市場引進原版音樂劇目42部,票房佔國內音樂劇市場總票房的50.2%。

《貓》與《劇院魅影》在國內巡演,成爲今年海外引進音樂劇的一大亮點。10月起,時隔五年再度迴歸中國舞臺的原版音樂劇《貓》,開啓爲期5個月、跨越9座城市的93場演出。此次巡演,舞蹈、舞美、服裝、道具等方面均有所升級,曾被衆多名家翻唱的歌曲《回憶》作爲全劇的重頭戲,不僅再現如泣如訴、令人戰慄的質感,還帶來定製版“彩蛋”——第二幕開場,演員們用中文合唱其中一段。

繼《貓》之後,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接棒上演。天橋藝術中心大廳裡,“魅影”主題展板、超長玫瑰花牆和巨大的魅影面具吸引打卡合影,觀衆每日排起長隊早早到場購買周邊文創。愛與救贖的主題、充滿懸疑感的故事、戲中戲的複雜結構、古典歌劇與現代音樂元素充分融合的曲目、身臨其境的舞美效果……經典的穩定質量和開發的周邊新玩法,共同組成對年輕觀衆的欣賞與消費吸引力。

以往在國內舞臺較少見到的德奧音樂劇,今年“組團”亮相。德奧音樂劇強調戲劇性和結構的嚴謹性,以理性、深刻、充滿力量感的表達見長,憑藉思辨性與哲理性受到青睞。《伊麗莎白》音樂劇版音樂會以更緊湊的節奏重塑敘事結構,展現茜茜公主的傳奇一生。與《伊麗莎白》共享一套主創團隊的音樂劇《蝴蝶夢》,同樣以音樂劇版音樂會的形式上演,展現一段懸疑跌宕的愛情故事。被稱爲“招魂曲”的主題曲《瑞貝卡》先後四次唱響,令人不寒而慄又心潮澎湃。除此之外,《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音樂劇版音樂會也於近日在上海演出,以古典莊嚴的音樂風格講述這位“童話國王”的夢與傳說。

近年來,大型劇目巡演“音樂會化”成爲新趨勢。據《報告》統計,2023年至2024年10月,音樂劇版音樂會國內演出場次累計超百場,票房超4000萬元。以音樂劇版音樂會的形式進行巡演,是不少演出團體考慮性價比因素作出的對策,但這並不等於演員“站樁唱歌”。有所精簡的舞美側重寫意、主演卡司陣容強大、服裝華麗考究,還有現場樂隊走上舞臺加持氛圍營造,在不少觀衆看來,體驗並不輸於原版。音樂劇版音樂會更像是原作的又一版本,是對作品的再創作,一定程度上將劇目焦點從情節轉移到音樂本身。

本土創作新嘗試創新表達改編IP拓展玩法

國外原版音樂劇廣受追捧的同時,中國音樂劇也持續快速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1至10月,國內市場共有225部中文音樂劇,場次佔比87.7%,觀演人次佔比64.1%,票房佔比49.8%。在引進國外劇目、中文版改編與創作本土化作品並行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劇在內容、製作、營銷等方面不斷探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音樂劇接連涌現。近年來,國風潮流席捲全社會,文藝創作者也着力開掘傳統文化富礦,嘗試以創新表達連接古今。位列2024年前十個月中文原創類音樂劇票房榜第一名的《將進酒》,將古典詩文融入音樂劇,聚焦詩人李白的成長經歷;《楊戩》混搭流行音樂、傳統民樂、電音元素,重述古老的東方故事;《詠春》表現傳統武術主題,將詠春的“無邊擂臺”搬上舞臺。此外,展現敦煌文化的《飛天》、描繪蘇東坡在黃州經歷的《大江東去》、串聯三位唐代詩人人生境遇的《春歸何處》、北京湖廣會館駐場演出的《金風玉露》等劇目,均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音樂劇的中式美學。

基於影視、文學等的跨界創作帶動音樂劇“破圈”傳播。經典IP自帶受衆基礎,作品在初期階段便能收穫較高關注,也同時考驗着創作者對市場判斷的敏銳性和藝術再造水平。《西貢小姐》《悲慘世界》《貓》等許多世界知名音樂劇都是改編之作,其中一些爲原作賦予嶄新華彩,還有一些則聲譽更盛。近年來引發熱議的許多中國音樂劇作品也是改編而來。如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北上》,鋪展開一幅京杭運河衆生相;《海上鋼琴師》取材自意大利小說家亞歷山德羅·巴里科的同名劇本,讓這段海上傳奇故事走上舞臺;改編自太宰治同名小說的《人間失格》今年在10餘座城市巡演,並於本月底在上海推出“三週年紀念演出季”,呈現“限定舞美版”演出。除了經典文學作品,許多熱門影視劇也是改編的熱門對象。如《雄獅少年》《無間道》《愛情神話》《消失的她》《覺醒年代》等,此前都有電影、電視劇深入人心,由此藉助原作影響力吸引觀衆。

此外,演藝新空間發展活躍,環境式音樂劇受追捧。演藝新空間改變着創作方式與觀演關係,日漸成爲文旅消費新場景。許多環境式音樂劇將演藝新空間作爲駐演場所,並不斷拓展題材、類型與玩法。上海的環境式駐演音樂劇《桑塔露琪亞》《辛吉路的畫材店》今年在廣州演出,打造當地駐演戲劇集羣;今年9月,浙江杭州首部環境式駐演音樂劇《茶無此人》於杭州首演……此類作品以輕量化、沉浸感、強互動等特性受到年輕觀衆喜愛,成爲傳統舞臺演出的擴容與補充。

急速發展新問題好演員稀缺與飯圈文化並存

種種變化都顯示出國內音樂劇市場的廣闊前景。但音樂劇火起來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浮出水面。

如果觀察一些熱門國產音樂劇作品的演員表,不難發現總有些名字高頻出現。不同的劇目、相同的面孔,伴隨着市場的繁榮,演員供不應求,人才缺口問題顯現。阿雲嘎就曾在採訪中表示,“(音樂劇演員)這個池子其實很小,演員都數得過來,誰能演成什麼樣我們心裡門兒清。”

一些演員幾部戲同期上演,“軋戲”成爲常態;只要業務水平或顏值基本在線,就能有不少演出機會;綜合素質強的高質量演員稀缺,大量主要角色的演出機會集中在少數頭部演員……人才是第一資源。相較於國外音樂劇市場龐大的演員基數與高度專業化水平,中國音樂劇需補上人才培養這一課。

演員少、好演員更少的現狀之下,“換卡如換劇”並非玩笑,觀衆對於“誰來演”這件事格外在意,知名演員積累起大量粉絲,追星這把火也燒到了音樂劇。

對那些早已將情節爛熟於心的觀衆而言,吸引他們一次次走進劇場的,往往是爲了“集卡”看不同明星,或是專爲某一位演員而來。不少集合衆多知名音樂劇演員的音樂會也因此頗受歡迎。音樂劇《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演唱會便有“夢幻卡司”之稱,近年來華演出的《法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音樂劇明星演唱會《重聚》,以及明年將上演的《重聚·貳》《音樂劇明星系列音樂會》等都有着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當演員變爲明星,觀衆變成粉絲,觀演關係逐漸變味。SD(StageDoor,演員通道)本是音樂劇演出的傳統,指的是在演出結束後,演員會到演職人員出入口與觀衆簡單交流。但如今一些劇目的SD成爲大型追星現場,甚至有觀衆爲搶佔最佳位置,演出尚未結束便提前離席,還有粉絲並不觀看當天的演出,而是徑直蹲守SD口,只爲與演員近距離接觸。

“只關注人,不關注戲”的“飯圈文化”大行其道,必然對行業長遠發展有害無益。狂熱的粉絲經濟干擾市場秩序的同時,倘若製作方嚐到了演員金字招牌的甜頭,便可以不在劇目創作本體上傾注那麼多的精力,首要的任務變成了邀請名頭和市場影響力足夠大的演員,甚至爲了票房默許乃至鼓勵追星。當音樂劇越來越流量化,便會與普通觀衆漸行漸遠,從業者則愈加依靠卡司和流量,從而加劇這種循環。同時,一些並未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外行演員或歌手被音樂劇的“造星”能力吸引,嘗試參演音樂劇,卻往往因缺乏專業能力受到詬病,影響劇目品質。

“時間被浪費,花錢又遭罪,爲何我要在劇場看這樣一場爛戲,演技拙劣扮相醜陋,嗓音實在難聽……”去年上演的中文版音樂劇《道林格雷的畫像》,一度因劇中這首“韭菜之歌”引發熱議。在被劣質音樂劇“坑”過的觀衆看來,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劇目數量井噴,並不等同於優秀作品高產。一些製作方長於製造噱頭,卻只有製造爆款的野心,沒有打磨內容的專心,做得到精心宣發營銷,做不到耐心鍛造品質。最終呈現的便是一臺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作品,情節支離破碎、故事邏輯混亂、主題遊離飄忽、技術粗糙潦草,令人大失所望。觀衆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打了水漂,“劇場韭菜”成爲一種自嘲。

今年4月開啓巡演的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上演15年來廣受讚譽,擁有衆多忠實粉絲。然而11月初,該劇中國巡演最後一站來到天津,由於不滿主角演出水準和卡司安排,一些觀衆喝倒彩、要求退票,劇場內產生衝突,引發混亂。

過激行爲固然不可取,而拋開這場鬧劇,社交平臺上,認爲這一事件“打響了反對割韭菜第一槍”的評論值得深思。可見,在大多數觀衆心中,演出質量纔是關鍵。演員的舞臺生命是有限的,但優秀的作品可以常青,想讓劇目“流量”變“留量”,還要靠硬實力說話。即便法語版《搖滾莫扎特》是一部現象級作品,若表演效果拉胯,觀衆一樣不買賬;而《劇院魅影》《貓》等長紅劇目之所以經久不衰,製作水準與演員水準的穩定性和標準化是根本保證。

爲什麼熱愛音樂劇,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無論緣何走進劇場,綜觀那些打動人、震撼人的作品,不僅有動聽的歌曲、精緻的舞臺、跌宕起伏的故事,更以豐沛的能量與藝術的表達,傳遞出對世界、社會、生活、人性、價值觀等的關注與思考。躍動的音符串聯百態人生,迴盪的旋律激發情感涌動。聲入人心,情動於中,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亦是其力量之源。

每有音樂劇演出信息官宣,都能激起不小水花。蹲守搶票、跨城觀演、復購N刷,觀衆的行動是應援也是期待。五光十色的音樂劇爲演藝市場帶來諸多新意與可能性,也一次次確證了好作品纔是真正的“流量密碼”。對於尚在發展階段的中國音樂劇而言,“火起來”之後,更需“沉下去”。面對年輕化的觀衆羣體、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欣賞水平,迅猛發展的音樂劇需譜好下一個樂章,方能唱出更大聲量,覓得更多知音。

圖片由演出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