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綜藝越“撕”才越有看點?
11月3日晚,《演員請就位2》中因犀利點評而不斷引發話題的觀察嘉賓李誠儒宣佈退出節目,爲這檔自開播以來就爭議不斷的節目又添了一把熱度。話題遠大於表演本身,似乎已經成了演技綜藝的固定套路,從幾年前這類節目一出現就相伴而生——相信很多人還記得2017年底的《演員的誕生》中,袁立因節目把自己剪輯成“神經病”引起的輿論風波。
說《演員請就位2》是一檔自相矛盾的節目,並不爲過。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正襟危坐的幾位導演前腳剛批評完選手,後腳就開始捧臭腳,留給觀衆一頭霧水。流量演員的拙劣表演,哪怕受到所有導演的惡評,卻並不影響其晉級,導演們給出的晉級理由則是一些大而無當的“空話”——比如郭敬明的“希望在他心裡種下一顆演員的種子”,比如陳凱歌的“爲了鼓勵他往前走”。
有人說《演員請就位2》暴露了當下影視行業的生態,其實爾冬升導演早就點出了節目的本質:娛樂圈是個權力遊戲,你有話語權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多一點。這套話語權背後的邏輯是,在這個時代,演技不再是一個演員能不能紅的主要標準,顏值、話題似乎更勝過於演技,所以節目中那麼多演技並不過關的流量演員能晉級,就不奇怪了。而作爲反面的“攪局者”李誠儒,直言自己在節目中敢說的原因是不爲五斗米折腰,“我不需要他們的資源,我無所謂。”
這種套路並不多麼高深,先擺出一副清流的架勢,接着便是“刺激觀衆”,每期都備好捱罵的“靶子”。由此,節目賺了熱度,導演和演員們賺了曝光度,一大羣觀衆則在“義憤填膺”中被帶了節奏。節目似乎在傳遞一個價值觀:越“撕”才越有看點。
非常遺憾的是,幾年過去,從節目模式上看,演技類綜藝依然在不斷複製粘貼,依然還只能靠爭議收割短暫的流量。當“黑紅”成了演技綜藝的標配,真的可能會敗光觀衆的好感,而“演員的春天”依舊遙遙無期。(徐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