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查關聯交易!資本涌入保險背後:六成險企存在歷史虧損,更有險企20年都未盈利

保險監管嚴查資金運用關聯交易,受到業內較高關注。有問題險企人士稱,希望能讓公司違規關聯交易“現原形”。

實控人套取挪用保險資金,是如今保險業一些風險事件出現的重要動因。多位在問題險企就職過的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一些股東入股保險公司的目的就是看準了保險資金,而不是經營好保險公司。

事實上,僅從國內保險業看,靠投資一家保險公司來賺錢仍非常難。保險業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精耕細作的領域,遠非短期能實現高盈利的行業。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在如期披露年報的154家產壽險公司中,有42家2021年淨虧損,佔比27%。同時,截至2021年末,90家險企存在歷史累計虧損,佔比接近六成。有財險和壽險公司經營了十幾二十年,仍未進入盈利期。

有保險業界人士認爲,若動機不純的股東進入保險業,難擋其從保險公司提款的衝動,則勢必會出現監管轉向事前,在准入環節上要尤其嚴格。特別是,保險業作爲涉及公衆的一個行業,必須受到嚴格監管。

亂象:股東看上保險資金

今年監管部門嚴查保險資金投資方面的關聯交易,並在近日出臺新規,對險資關聯交易予以全面強監管。這主要是爲了防止實控人或股東通過違規關聯交易套取挪用保險資金,防範資金運用風險。

據券商中國記者從幾家問題險企人士處瞭解,違規關聯交易確實是會埋下風險隱患的行爲,而其根本還是公司治理問題,險企大股東或實控人“提款”的動機是根源。

某出現風險的險企內部人士稱,一些投向股東項目的交易,無論是從形式、流程上,還是從投資的合理性上,表面看一切都是合規的,但最後還是會出風險,資金被挪用。他認爲,原因根本上在於股東動機問題。

他的理解是:股東企業那邊出現流動性緊張,經營陷入困難,可能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了,銀行貸款、信託融資、舉債已經到了上限,這邊的險企有低成本的保費源源不斷地進來,怎麼會不動心思?所以,從險企內部難以防住。特別是,險企管理層是股東聘用的,遇到這樣的股東需求時,要麼自己走人,要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違規交易就這麼成行了。

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也有險企的股東家數很多,股權分散,但實際上存在實控人,受控人通過親信等控制公司、從中謀私利,而非通過良好的企業經營創造價值來實現自身利益。

對於幾個保險公司出現風險的原因,也有險企人士直言,成立保險公司的股東出資幾十億,看到了保險公司幾百億的資產,都會想拿過來爲自己所用。

保險公司出現大股東提款、掏空保險公司風險,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共性都是激進公司看到保險牌照的“融資”功能,覬覦保險資金。因此有業界人士稱,提高險企的准入門檻,辨識出資方是否是真正想做保險保障,從當前看很有必要。

險企賺錢不易:去年有三成虧損,六成歷史累計虧損

事實上,隨着近年保險業准入嚴格,不少公司也打了退堂鼓,這從上市公司退出設立險企公告的趨勢即能看出。有保險業界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現在的“降溫”期情況纔是理性狀態,保險行業本身就是需要深耕細作的風險管理行業,不應成爲資本的“香餑餑”。

作爲經營風險的行業,保險業的出現已經有幾百年時間,這是一個有較高專業度的行業,也需要穩健經營。我國保險業發展幾十年,時間仍較短,從目前情況看,做好這項事業並不容易,要靠經營保險企業賺錢更是難事。

長期以來,保險業可能給外界造成一定認識誤區——保險行業每年盈利上千億,上市險企動輒盈利百億、保費幾千億、資產萬億級……似乎保險公司盈利很多、賺錢很容易,但其實並不然。

我國保險市場是寡頭市場,幾家頭部險企佔據了較多市場份額,數量較高的中小險企的情況則是展業難度高、盈利能力弱。

以壽險來說,目前共計91家主體,按期披露2021年年報的76家壽險公司中,有20家在2021年爲虧損,國內壽險公司一直常說的盈利規律是“七八年進入穩定盈利週期”,即公司成立最初的七到八年爲虧損,後面穩步盈利且盈利越來越好。但現實是多家公司成立十年以上仍未等來盈利點,依舊在虧損。

在這76家壽險公司中,有42家截至2021年存在歷史虧損未彌補。歷史累計虧損最多的某壽險公司累計虧損已達90多億;海航系旗下壽險公司累計虧損46億;還有國企性質的一家健康險公司、一家壽險公司,累計虧損都超30億。

累計虧損10億以上的壽險公司,達到13家。這其中有2家2017年才成立的公司,一家總部在深圳,另一家在北京,成立僅5年就雙雙虧損了10億以上。

從財險業情況看,儘管各年經營存在波動,但總體情況也與壽險大同小異。在如期披露2021年年報的78家財險公司中,22家公司2021年爲虧損,48家公司存在歷史未彌補虧損,一家成立於2001年總部位於深圳的財險公司,仍在虧損。

以上數據還不包括未披露2021年年報的保險公司,未披露年報的公司中不少屬於問題公司,情況也普遍不樂觀。

責編:桂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