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單品牌”,李寧處變不驚
備受關注之下,李寧交出了一份穩健的財報:
論營收,2023年李寧增長了7%至275.98億元,和2019年相比,實現了五年收入翻倍,年複合增速高達15%;論利潤,李寧集團的毛利上升了6.9%至133.52億元,淨利潤則達到了31.87億元,淨利潤率11.5%。
全行業深受庫存所困,李寧卻在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庫存管理改革之後,不出意外地來到了“五年來最好的庫存水平”。
例如Nike和adidas的庫存週轉天數破天荒地達到了106天、149天,而李寧的庫存週轉天數卻仍然保持在63天,庫銷比只有3.6個月。
與此同時,在專業運動喧囂的當下,李寧的專業品類同樣如火如荼:跑步品類流水增長40%,健身品類流水增長25%;三大品類流水佔比達到近4年新高。
縱然屢屢遭受質疑和誤解,而李寧已悄然越過山丘。
專業是引擎
要專業還是要時尚?
這是許多運動品牌都曾在這個關鍵問題前舉棋不定。而早在十多年前,李寧就給出過答案。
2012年,李寧開始品牌重塑計劃,定位專業運動,圍繞核心品類進行佈局。一年後,李寧四大重點品類(籃球、跑步、健身和運動生活)佔比67%,到了2019年後,該佔比已提升至98%[3]。
從最新的財報數據來看,專業運動已成爲李寧最堅實的支柱。
整體來看,李寧的所有品類的流水總額增加12%。其中,最搶眼的三大專業運動品類(籃球、跑步、健身),流水佔比達到64%,其中,跑步品類流水增長40%,健身品類流水增長25%,籃球持平。
拿最能體現專業實力的鞋類來說,2023年,李寧跑步、籃球核心鞋產品IP銷量突破1200萬雙;超輕、赤兔、飛電三大核心跑鞋IP全年總銷量達900萬雙;不僅如此,還在持續推出新的越野跑鞋,豐富跑鞋矩陣。
李寧本人曾說過,“鞋類產品必須要成爲主力”。這是驗證自身能力的標尺,也能在行業建立壁壘。
正是十餘年來持續不斷的技術積累,才鑄就瞭如今李寧作爲專業運動品牌的核心。
2019年,新型技術材料䨻推出,是李寧鞋科技的一個里程碑。李寧選擇走難而正確的路,“從原點開始”,研究運動科學與產品功能的關係,做原創的技術體系,這爲李寧後續不斷地推出產品打下了基礎。
基於這種材料,李寧針對頂級馬拉松競速市場的跑鞋飛電1代,一年後發佈飛電2.0。
起初,䨻科技的材料和工藝成本都很高,一開始的商業回報並不明確。但李寧堅持要做,要打造一款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2020年3月,李寧研發從供應鏈獨立出來,定位於“公司生意生產的驅動力”。這三年,李寧的鞋研發體系日趨完備,構建了運動科學、材料、化工、結構創新等多個維度的研究能力。
具體而言,研發要如何驅動公司生意生產?
對此,聯席CEO錢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將科技應用盡快擴大化,覆蓋到跑鞋、籃球和其他不同品類、不同價位的鞋產品矩陣中。如今,李寧70%的鞋都有這個科技。
過去10年中,李寧單品牌的研發投入總計已超30億。且每年投入還有大幅提升的趨勢,2023年,李寧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6%。
目前,李寧已與超過18家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與行業資源緊密對接,以運動科學研究、材料創新爲方向,推動李寧研發實力提升。
2023年,李寧科技成果再次升級,全新推出集高止滑、透明於一體的新材質——GCU地面控制系統,提高了耐磨性能,是普通透明橡膠的4-5倍,且灰塵場地止滑提升32%,讓運動員能夠更從容應對不同的場地情況;
李寧的專業實力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截止2023年底,其定位跑步競速比賽的飛電系列共計助力國內外精英運動員103次奪冠、194次登臺,橫掃各大賽事;
根據悅跑圈數據,2023年國內6場最具代表性的馬拉松賽事(無錫馬拉松、廈門馬拉松、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廣州馬拉松、杭州馬拉松),男女前8/10名品牌上榜次數,李寧以29次位列品牌榜第一。在今年初的塞維利亞馬拉松上,飛電3 ULTRA助力運動員創造中國跑鞋馬拉松最快速度紀錄,推動中國跑鞋進入203時代(2小時3分鐘)。
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無錫馬拉松上,男女全馬領獎臺六位選手,全部腳踩李寧最新的飛電4ULTRA頂級競速跑鞋,橫掃領獎臺的同時,還打破了賽會記錄。
抓住核心的專業人羣,繼而擴散至更廣泛的大衆羣體,這是每一個運動品牌的必經之路。從結果來看,李寧的專業技術實力正在廣泛地賦能李寧的其它產品線,並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2021年底,錢煒定下超輕19跑鞋300萬雙的銷售目標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2022年底,這雙鞋一共賣出了310萬雙。
到了2023年,李寧跑步、籃球核心鞋產品IP銷量突破1200萬雙,其中,跑步品類分別面向日常慢跑、進階訓練、競速比賽需求的超輕、赤兔、飛電三大核心跑鞋IP全年總銷量達900萬雙。
2023年,得益於對專業品類的戰略性聚焦,李寧鞋類業務營收佔比達49%,有超過133億的生意都來自於科技含量更高的鞋類。而在2020年,李寧的鞋類業務營收佔比爲43.84%,規模是60多個億。
在打造專業運動品牌這條路上,李寧已經找到了它想要攀登的那座珠峰。
正如錢煒所說,“我們想成爲一個被世界認可的專業運動品牌,希望中國人選購運動產品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寧。在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之前,我認爲我們永遠在爬山的過程中”。
效率是輪子
世紀之交,李寧首次提出專業運動品類的定位,並在一系列的動作中,持續鞏固其專業地位:
2006年,李寧首籤籃球運動,和NBA合作,開國內品牌先河;2008年換標,意在強化專業運動;2013年起,公司陸續退出非核心品類;2015年李寧本人迴歸後,就再度提出要聚焦專業產品;2018年,經歷了零售轉型,李寧更強化專業屬性。
到了2019年,錢煒加入李寧,對於塑造專業運動品牌這個目標,給出了具體的方案——打造“肌肉型組織”。
什麼是“肌肉型組織”?
用錢煒的話來講,“我們不能讓企業變成胖子,不能單純追求規模的增長,忽略了經營效率的提升”。其中,提升店鋪運營效率和全渠道效率正是李寧打造肌肉的兩個重要方面。
“提效”,是李寧在奠定了核心專業技能之後,將好產品轉化爲“好生意”的關鍵一步。
具體來看,李寧的效率提升主要是以顆粒度更細、更清晰的系統化工具爲依託,落地在門店零售和庫存管理的細節之中。
李寧先是從整體的店鋪結構入手,增開直營店、大店,在優質中心拓店;同時關閉了部分低效門店,持續提升購物體驗。
2021年起,李寧啓動三年渠道佈局計劃,並在2023年完成了對高層級市場的渠道佈局,核心商業體進駐率提升至接近90%。
2023年,李寧(不含李寧YOUNG)門店共計6240家。其中,直營門店數量達到1498家,同比淨增68家,經銷商門店減少了123家。
在這樣的佈局之下,2023年,李寧直營業務(不含童裝)營收增長29%,直營門店業務佔比提升至25%,電商收入佔比近30%,DTC渠道總收入佔比過半。
在庫存管理上,李寧一方面建立了一個以周爲單位的庫存管理體系,持續優化庫存管理;另一方面,柔性供應體系升級,從“被動生產”轉變爲“主動生產”,以更精準地生產來從源頭上減輕庫存負擔。
首先是精簡SKU,更專注於核心品類。李寧的商品結構正在以“減寬度、加深度”的方式進行整合優化。
作爲結果,2023年李寧庫存週轉天數爲63天,全渠道庫銷比3.6,週轉效率行業領先;庫齡結構上,在公司存貨和渠道存貨上,李寧的新品(6個月以下)佔比分別爲80%和87%,庫存結構健康。
在具體的門店運營上,李寧正在持續探索可複製的單店運營模式:
從產品設計、門店運營、零售管理,包括導購、商品陳列上都有了更細緻的規範,要求經銷商及門店在零售上下功夫。
李寧公司對物流的細化管理已精細到了“最後一公里”,近兩年,李寧公司開始組織員工幫助經銷商卸貨,經銷商只負責驗收入庫,掃碼機一掃,大部分貨品電子入賬。
結果就是,李寧的銷售連帶率進一步提高,新升級的九代店平均月店效也持續提升。
這場史上“顆粒度最細”的改革,正在成爲李寧蓄力反攻的重要“輪子”。對於現階段的李寧來說,規模增長並非第一要務,持續的、健康的、穩定的增長才是李寧的首要目標。
在錢煒的規劃裡,當下的種種調整皆是爲了長期可持續的業務發展做鋪墊。距離理想中的肌肉型企業,李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寧並不心急。
押注單品牌
2015年,李寧正式提出“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戰略,聚焦籃球、跑步、健身、羽毛球以及運動生活五大核心品類。
在此之前,李寧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加強了對體育功能更強的產品的研發。
面對行業裡的“多品牌”和“單品牌”之爭,李寧本人認爲,“走進運動,我們才知道我們的位置和定位”。
在他看來,每個品牌都有其發展道路,百花齊放。但李寧品牌因爲“李寧”,擁有難以複製的運動員基因,所以當李寧公司在做單品牌、多品類的時候,所做出來的效果和商業的角度上效率也是比較有優勢的[1]。
18年運動生涯,斬獲106枚金牌,毋庸置疑,運動員李寧是幾代中國人心中那個響亮的名字。在商業價值的角度上,作爲運動品牌的李寧,也擁有和“喬丹”相似的巨大能量。
40年前的Nike,正是由於成功押注了籃球之神喬丹,這纔開啓了王者之路。
1985年4月,Air Jordan 1代正式發售,第一年就賣出了1.3億美元;1997年,Jordan品牌開始獨立運營,到了2023財年,它的銷售額爲66億美元,爲Nike貢獻了12.6%的營收。
AJ助力了Nike的起飛,也扮演了爲Nike塑造“專業性”的重要角色。Nike的銷售額也隨之從7億美元飆升至1993年的40億美元,不僅藉此完成了對Converse和adidas的逆襲,更成爲了統治運動行業四十年的絕對霸主。
AJ改寫的不只是Nike的命運,還有體育品牌的遊戲規則。這種押注體育明星的方式被無數追隨者效仿,成了體育營銷界的唯一正確。
而對於李寧來說,體操王子和品牌是天生的命運共同體,這也正是李寧區別於其它運動品牌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單品牌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李寧遵循“壓強原則”,能夠集合全部資源,聚攏於主品牌的有機生長。
李寧-韋德中國行活動
事實上,單品牌也不意味着天花板天然就更低。
參考海外同行經驗,Nike數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專業運動方向,從未調整過的戰略就是“持續關注創新並重視研發部門”。雖然時尚風潮來來去去,品牌收購與整合也時有出現,但Nike的專業部門始終位於戰略核心。
通過運動明星、職業俱樂部的專業運動帶動大衆運動的同步增長,Nike不斷衝擊着單品牌的天花板——從1980年銷售額2.7億美元到2023年年營收512億美元,43年翻了190倍,市值也一度衝上1500億美元。
擁有獨特運動光輝的李寧,其品牌價值無需質疑:2023年,李寧入選全球十大最有價值服裝品牌,品牌價值30.65億美元;在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名單裡,李寧排名上升了13名至第51名。
下一步是要繼續做大單品牌。李寧的策略是,深耕品類、找到方向,應用科技或者商業經營創造價值,挖掘增量。
以自研專業科技爲引擎,以管理提效爲輪子。李寧正走在做大單品牌的路上。
尾聲
在2019年剛來李寧公司的時候,錢煒周圍的朋友都跟他說,“李寧最近很好,是個潮牌”[2]。
但錢煒卻並不這麼認爲,在他看來,如果說李寧品牌是一棵大樹,那麼專業運動是樹幹,“潮”只是其中的一片樹葉。
事實上,儘管“中國李寧”曾以國潮之姿給李寧帶來了巨大的聲量和曝光,並一度給外界留下了李寧=潮的印象。
但從結果來看,中國李寧的營收佔比不過5%,它從未取代過專業產品,成爲李寧生意的核心。
今天,在李寧近276億的營收裡,主要來自於籃球、跑步、健身這三大主力的專業品類。國潮,可能纔是對李寧最大的誤解。
如錢煒所說,如果只盯着‘潮’做,那就不會有今天的李寧了[2] 。
作者:遠川消費組
編輯:胡曉琪
製圖:賈穎
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胡曉琪
參考資料
[1]在澳門的50分鐘裡,我們和李寧、姚明一起聊了10個話題,懶熊體育
[2]李寧雙打,中國企業家雜誌
[3]李寧:樹立品牌巔峰,創造不可能,興業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