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冬會|從悉尼到哈爾濱,通信人的體育情緣
新華社哈爾濱2月13日電 題:從悉尼到哈爾濱,通信人的體育情緣
新華社記者董意行 徐凱鑫
2000年,26歲的王曉輝第一次走出國門,作爲北京通信團隊的9名成員之一,踏上了悉尼的土地。他的任務是保障境外媒體的衛星視頻傳送。回憶起那段經歷,王曉輝的語氣中依然帶着一絲興奮:“當時感覺特別新奇,畢竟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國際活動。雖然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衛星通信有些不同,但我們克服了經緯度上的困難,順利完成了任務。”
那一年,悉尼的華人面孔並不多。王曉輝笑着說:“當時有一半的照片,我身上都披着國旗。見到華人,我們就會合影,告訴他們我們是從中國來的,爲了悉尼奧運會的通信保障而來。”雖然澳大利亞的通信手段並不如想象中先進,但這段經歷讓他學到了很多。“我感受到了國外對工作和技術嚴謹性的重視,也學會了如何梳理流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爲王曉輝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重要節點。此時,他的技術能力已經顯著提升。他所在的團隊負責保障所有境外媒體的新聞傳送,術語稱爲DSNG(數字衛星新聞採集)。這是一種車載的視頻衛星採集系統,團隊從全國各地徵召了10多輛衛星通信車到北京。“我作爲DSNG系統的總備份,證件是最高級的,所有測試賽我都參加了。”轉而,王曉輝遺憾地說,“但很可惜,我沒能參與正式比賽的保障工作。不過,看到整個奧運會的保障工作順利完成,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2009年,王曉輝來到哈爾濱,參與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的通信保障工作。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冬季項目,也讓他對大型冬季賽事的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他負責所有國際公用信號的衛星視頻傳送,任務艱鉅。“如果我這的傳送斷了,到國外的信號就斷了。”他回憶道,“我們團隊的工作時間通常是從中午12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冬季賽事的保障確實比夏季賽事更具挑戰性。有一天下了一場大雪,衛星天線和線纜都被凍得特別硬,天線升不起來,設備上的液晶屏也看不清參數。”
2022年,王曉輝再次站在了奧運舞臺上,這次他負責北京冬奧會首鋼賽區的應急通信保障。他的團隊在首鋼大跳臺下設立了基站方艙,爲賽事提供穩定的5G網絡支持。“北京冬奧會是5G網絡首次大規模應用於奧運會,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說。
2025年,王曉輝作爲北京聯通應急通信保障團隊的負責人,帶領團隊支援哈爾濱亞冬會。他們爲冰球館、冰壺場、亞布力雪場等關鍵場所提供通信保障,見證了聯通的5G-A網絡實現所有場館無縫覆蓋。“這是中國通信技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他感慨道。
王曉輝還特別提到了視頻編碼器的變化:“2000年左右,我們的視頻編碼器幾乎都是國外進口的,一臺要七八十萬元人民幣。現在,國產編碼器不僅性能優越,價格也降到了10萬左右。這直觀地體現了我們國家技術水平的提升。”
從悉尼到哈爾濱,從2000年到2025年,王曉輝的職業生涯與體育賽事緊密相連。他始終記得自己第一次走出國門時的初心。“當時的感覺就是新奇,但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給中國人丟臉。”如今,他不僅見證了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爲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技術實力感到驕傲。
“每一次參與奧運保障,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王曉輝說,“我希望未來還能繼續爲更多國際賽事貢獻力量,讓世界看到中國通信技術的進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