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兩岸真正公約數
(示意圖/達志影像)
當前兩岸關係已經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地步,幾乎在任何問題上都處於對抗狀態,或者至少也要包裝成對抗狀態,臺灣官方和綠營對大陸是全線抹黑的操作,大陸輿論對臺灣也同樣是一片輕蔑之態,只喜歡尋覓臺灣低能弱智的言論,藉此形塑臺灣的整體反智形象。
這些操作都只是爲了迎合內宣的需要,對兩岸僵局的化解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在這種操作的加持之下,兩岸原本就已經南轅北轍的民心只能更加疏遠,也讓兩岸謀求共識的困難指數無上限升級。
許多關心兩岸前途的專家先進都在苦苦尋覓兩岸僅剩的公約數,過去很多人提出中華民族或者中華文化是兩岸當然的公約數,也有人說孫中山可能是兩岸都能接受的公約數,後來也有人認識到臺灣對「中華民國」的堅持,希望推動兩岸都來接受「中華民國」,或者至少認爲「一中各表」是兩岸的公約數,即便很多人都知道蔡政府對中華民國的堅持不過是借殼上市,他們仍選擇相信,只要中華民國還在,兩岸的歷史和法理連結就依然還在。
然而,這種糾結於形而上的名詞之爭本身就走錯了方向,這是因爲,兩岸關係看起來是什麼人都能發表幾句看法的議題,殊不知這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極具專業性的難題,真正能夠對兩岸癥結說出個所以然的人屈指可數,對99%的人來說,兩岸議題只能用淺顯明瞭的方式來展示,且可以讓人們在此基礎上「自以爲」產生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也是爲什麼20多年前,「一中各表」可以讓當時的臺灣人產生認同感,「親中賣臺」也可以在10年前成爲國民黨的標籤,而「辣臺妹」可以在過去兩年成爲選舉唯一擁有說服力的名詞,事實上,這些詞彙本身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會不會相信。
當仇中抗中已經成爲全民共識,任何試圖消解這一論述的說法都會被推到對立面,這就是國民黨爲何進退維谷的核心原因。當馬英九還在爭論一中各表的時候,當大陸學者還在審慎地思考要不要給中華民國一點空間的時候,殊不知絕大多數臺灣人對此根本毫無興趣,他們的意見清楚明瞭,當外國人問他從何而來時,他只會說來自臺灣,絕不會說來自中國或者中國臺灣,一如大多數香港人也會說來自香港,不會說來自中國香港或者中國,但一個來自福州的大陸人,一般就只會說來自中國,或者中國的福州,差別就在於此。
換言之,當臺灣人重新對中國有認同的時候,談一中各表或者中華民國纔有意義,而在此之前,討論這些議題顯然只是法理和學術論辯,一點都不接地氣。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法理上兩岸的分歧是要不要離婚的問題,但在現實上,其實是兩岸要不要在一起的問題,對其中一方來說,連談戀愛都還不存在,遑論結婚,甚至更極端一點說,可能連想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隨着大陸實力和影響力的壯大,兩岸法理分歧其實勝負已分,大陸只需要按部就班進行必要的風險管控即可,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是處理現實問題,亦即,即便自己還拿着結婚證,也要下定決心,以一種重新認識、重新示好、重新戀愛最終走向重新在一起的心情來處理兩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