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我們的時代精神--專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

形塑我們的時代精神——專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新媒體專電 題:形塑我們的時代精神——專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

新華社記者周瑋

正在南京展出的“匠與意——同曦·中國青年雕塑藝術展”,可謂青年雕塑藝術家的一次集中彙報。青年雕塑家如何提升文化自覺擔當歷史使命,更好地用雕塑藝術形塑我們的時代精神?新華社記者日前採訪了本次展覽的學術藝術總主持,也是中青年雕塑家優秀代表的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

使藝術創造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凝成精神橋樑

記者: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請結合您的創作實踐,談談怎樣用雕塑藝術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可感?

吳爲山:在作品中體現中華文化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是空泛的、不能是貼標籤的,應該是具體可感的。

多年來,我創作的作品雖然有500多件,但在我心裡,所有這些雕塑就是一件作品。“一件作品”由六方面組成:“一個點”就是《睡童》所寄託的人類美好情感;“一個空間”即《天人合一——老子》表達出的中國古人虛懷若谷、包容萬象情懷;所謂“一座山”,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一座高山,我將《孔子》這座雕塑鑄成山的形式就是紀念他的偉大;“一條線”,指的是《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這是立在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的一件雕塑,達·芬奇與齊白石各立兩端,齊白石手中那根拉長的柺杖就是一條線,它上連天、下接地,象徵着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藝術觀,它也像絲綢之路,連接着東方和西方;“一顆心”,我與法蘭西學院主席、雕塑家克羅德·阿巴吉聯合展出作品,東西方藝術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着“心靈對話”;“一個魂”,這個魂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羣雕》所表達的中國人愛好和平之魂。

民族塑魂、爲人民塑像是我堅守的藝術理想,也是我牢記的文化擔當。在我看來,藝術家首先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心靈的深處要有傳統文化的因子。同時,還要能把生活的體驗、人民的情懷溶於胸間,這樣創作纔有真情實感,使我們的藝術創造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凝成一個精神的橋樑。

不要將沒有傳統文脈、割斷歷史的標新立異作品誤認爲創新

記者:當下文藝界的問題如浮躁功利、粗製濫造、崇洋西化等等在雕塑領域也有所體現,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和現象

吳爲山:文化發展洪流,不可能是至清的。從時代的發展來講,要有包容的心態,辯證地看待各種文化現象在奔騰、激盪的洪流中的價值。但我們從來不放棄自己的主流價值觀,從來不放棄水要從渾濁變爲清澈的努力。

文藝工作者要客觀看待傳統、正確認識時代、創造民族新文化。傳統與時代,是人民精神與審美髮展與變化的基礎,堅持創新就是服務人民。創造民族新文化,其關鍵承古開新,既尊崇本民族歷史又充分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既把握時代的潮流又發揮藝術的個性。不要將封建文化的表面樣式誤認爲傳統,不要將當今世界流行的時髦藝術作爲先進文化,不要將一切沒有傳統文脈、沒有文化根基、割斷歷史的標新立異的作品誤認爲創新。

中國雕塑創經典高峰的關鍵在於表達中國精神

記者:中國雕塑當如何充盈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從而創經典築高峰?

吳爲山:我曾在《我看中國雕塑的風格特質》一文中,從藝術形式本體的角度,將其歸納爲八大風格:原始樸拙的意象風、三星堆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性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式誇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相對於西方古典雕塑的“寫實”,相對於歐美現代雕塑的“抽象”,很顯然中國雕塑的特質在“寫意”。

“寫意雕塑”的文化概念,其根本是在作品中融匯中華美學精神,以表現中國精神,並通過對中國文化人的個性塑造而形象展示流淌在血脈的文化精魂

現代寫意雕塑不僅僅從傳統文化藝術中吸取養份,還從西方寫實雕塑中學習塑造、解剖、透視,並感受到作品中所滲透的人本主義,從古希臘的靜穆與單純到羅丹雕塑深刻的人性表現,從而豐富與強化中國雕塑家塑造的表現力。同時,現代寫意雕塑還從在現代主義中學習形式構成,在體、線、面中體悟造型之“造”。

我認爲,雕塑的根本是表達精神,中國雕塑創經典築高峰的關鍵就在於表達中國精神。讓雕塑“活”起來,具有中國精神,要對中國傳統文化要有感情,對大文化要理解,對雕塑表現的人物本身也要了解,要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把其承載的文化和精神表達出來。

(原標題:形塑我們的時代精神--專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