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靠補貼撐場 好好做事 勝過大內宣

接近年底,因應選舉,各部會盤點政績,其中以農業部最爲熱情積極,這一個月以來,狂開「我們做到了」系列政績大內宣記者會。截圖自農業部臉書

過去幾年來,農業部異常「辛苦」,除了原本的農業政策以外,還要應付許多「黨」派來的人、交辦的事項,包括奇怪的產銷調節計劃,收購、或者是災損,讓一線人員疲於奔命,推出的政策大多也是以補貼撐起政績,幾乎把補貼拿掉就歸零。

以農業部最愛談的「三保一金」(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爲例,農業保險主要投保者爲強制性保險,自願投保率僅百分之六點一七,比過往年度覆蓋率更下降;開辦廿七品項、四十三張保單,其中十四張保單、逾三分之一保單保險覆蓋率低於百分之一。

鼓勵農民保險,甚至保費都由農業部或地方政府補貼,農民爲何不來保?主要原因出在政府大開災損,付錢的保險不一定會理賠,但有民代叫官員去勘災、有吵鬧的災損一定有賠,政策兩相違背,父子騎驢,農業部進退失據。

再談水利會收歸國有後,在談水權時失去底氣,部分地區連續多年大面積休耕,雖然有氣候變遷因素,乾旱也確實發生,但何嘗不是協調水權時,用水優先轉移工業,將農業排除在外所致。

農地農用在這次選戰成爲焦點,但臺灣的農地,這幾年早已用各種方式、名目,變成設施容許,有水塘,有農舍,還有鋪天蓋地「假農業之名,行種電之實」的光電板,蠶食鯨吞下,優良農地拿去做光電,影響着周邊的生態環境以及實際的農業經營,失去了農地,我國農業還剩什麼?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二○二二年的統計,我國農業僅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一點三九,在總體經濟上看來微乎其微。但農業部升格後卻成了一個超級大部會,一年預算超過一六○○億元,期待能夠由農業專業幕僚迴歸正向發展,導向正軌,能夠好好做事,比做些表面宣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