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跳脫介選、抹紅說法 臺灣應有所爲

大陸21日宣佈明年起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後,各類陰謀論、介選說也跟着滿天飛。(美聯社)

大陸21日宣佈明年起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後,各類陰謀論、「介選說」也跟着滿天飛。然而ECFA既是政治因素作用的產物,也蘊含自身市場邏輯;臺灣不該陷入「政治泥淖」,應抽身從「開放」的經濟角度發招,在反擊北京的同時,也思索出一條臺灣經濟可長可久之道。

大陸商務部日前認定臺灣對陸實施「貿易壁壘」後,21日再宣佈中止部分ECFA產品關稅。從政治面來解讀北京的片面舉措,相對容易。畢竟民共兩黨這8年早已積累不少政治爛帳─「千錯萬錯都是對方的錯」,「介選說」便成了政府部門「膝反射」式的反應。

ECFA除具有政治性的面貌,其實也有其經濟底蘊的色彩。舉例來說,兩岸的石化業發展基本上呈現如下的經濟圖像:臺灣相關石化產品出口大陸的金額逐年遞減,業者也多已在大陸設廠佈局;而大陸石化產業近年則逐步崛起建立自身供應鏈。換言之,大陸此次舉措對臺業者若真的衝擊有限,並非政府早有預見,而是業者的市場判斷;同樣地,大陸反制臺灣石化產品,一部分也服膺於自身產業的經濟邏輯。

因而「以市場之矛攻彼政治之盾」或許是臺灣更好應對之道。當北京緊抓臺灣限制2000多項大陸商品進口的小辮子,主張自身反制有理之際,臺灣反應借力使力,覈實哪些產品已對其他國家開放,但迄今未對大陸開放,繼而在合規合法下儘速對等開放大陸相關產品。

上述的做法並非示弱,也非屈從。相反地,一視同仁對陸開放,既展示臺灣業者、產品的強項與競爭力,更可讓對岸下一波的ECFA禁令襲來之際,顯得站不住腳而蒼白無力。更重要的是,也讓臺灣可以一個相對理性的態度來面對ECFA的何去何從,真正跳脫介選、抹紅的政治陳腔濫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