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事在人爲 蔣萬安開啓希望之窗

臺北市長蔣萬安(右)與上海市長龔正(左)30日在臺北上海城市論壇握手合影。(臺北市政府提供)

雙城論壇昨落幕,臺北市長蔣萬安的致詞卻可能開啓兩岸新局一扇窗。蔣萬安一席「大時代與個人選擇」說法的弦外之意,在表達兩岸客觀上的僵局結構之餘,卻也爲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所能發揮的主觀作爲賦予無限可能性;蔣試圖把兩岸人民角色能動性重新安放回兩岸發展脈絡中,無形中傳遞化解兩岸緊張,事在人爲的想像空間。

當輿論都在關注「兩岸一家親」並未迴響在論壇會場的同時,蔣萬安談論作家張愛玲與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在大時代下的際遇選擇,很容易被視爲感性的隻字片語,遮掩對於理解當前乃至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所擁有的爆炸性的意義。

無論是張愛玲抑或俞大維的生平,一如蔣所欲表明的是,「大時代會影響個人命運,但個人的選擇會影響生命意義與價值。」然而,大時代宛如巨大牢籠,螻蟻般的個人何以撼動,更遑論去影響或改變時代的巨輪;這類說法乍看似矛盾,但正是這一說法,深刻地點出兩岸當前現況,卻也投射出可能的解方。

從辯證角度來看,蔣萬安的說法所要傳遞的是,儘管當前兩岸關係不好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有繼續探底的可能,這是客觀的結構困境,不過,只要身處兩岸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妄自菲薄,積極發揮個人主觀意志的正面作用,假以時日就能創造出一種潛在可能性,最終推動停滯不前的兩岸巨輪,再次滾動。

過去各界在照看兩岸關係該何去何從時,很習慣地採取一種大局觀點,總是高談國家、歷史這類使命感極強的說詞,而忘了驅動兩岸關係發展前進並非是這類冰冷生硬的詞彙,而是當下生活在兩岸的彼此;換言之,兩岸人民纔是兩岸未來面貌的主要形塑者。

無獨有偶,上海市長龔正昨致詞也談到「歷史不能選擇,但未來可以開創」,龔正的話如果放在上述的脈絡中理解,也就隱隱然地與蔣萬安的說法相呼應;即兩岸民衆始終保有打破當前僵局的意志與潛力。

Destiny與Fate都可翻譯成命運、宿命這類意思,但深層次理解,Destiny其實隱含的是諸多可能性的機遇,而Fate則像是不可改變的宿命。兩岸關係一時半刻或許還難看見曙光,但只要彼此都願意多交流、多溝通,其前景相信仍是蘊含各種Destiny,而不至於落入宿命式(Fate)的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