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加大支持力度 激活夏日經濟
(原標題:【新聞隨筆】加大支持力度 激活夏日經濟)
【新聞隨筆】
作者:翟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暑運以來的出行數據,是消費潛力、活力的直觀體現,也是“夏日經濟”熱力十足的最好證明。民航方面,單日旅客運輸量達228.6萬人次,支線旅遊城市阿勒泰等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超過80%,國際客運航班量超過每週6300班。鐵路方面,自7月1日暑運啓動以來至8月6日,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5.13億人次,同比增長5.4%,日均發送旅客1386萬人次,對熱門線路通過加開臨時旅客列車、動車組重聯、普速列車加掛車廂等方式增加運力。自駕方面,租車自駕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0%,長途自駕訂單佔比達64%。
旅客運輸量攀升,顯示人們對家庭遊和長途旅行的強烈需求;租車市場的火爆,反映自駕遊在暑期出行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出行更方便了,旅遊市場更活躍,相應消費也得到提升,爲進一步改善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拓寬國內消費需求帶來積極成果。此類現象背後,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交通運力的優化和文旅產品的創新。
完善消費政策是恢復擴大消費的重要保障。我國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羣體,消費是當前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變量。伴隨一系列發展和改革舉措接續出臺,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實落細,新型消費不斷髮展,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消費潛力正在不斷釋放。今年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相繼出臺《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等文件,爲消費領域提質增效提供政策保障。今年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60.5%,拉動GDP增長3.0個百分點,爲經濟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撐。相關政策正在發揮槓桿作用,挖掘釋放消費潛能,促進消費市場更加平穩向好。
優化交通運輸是激發消費潛力的重要手段。運輸工具在促進經濟活動和改變產業佈局方面具有最普遍的影響力。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服務性產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環節。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出行時間和費用的降低,會激發居民參與旅遊、購物和文化休閒活動的興趣與熱情。在我國,交通類消費約佔居民總消費支出的10%,在家庭消費支出中排第4位。新時代以來,我國緊扣交通運輸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有效領域,突出從基礎設施到運輸服務的全鏈條優化,重點加強綜合交通樞紐、旅客換乘服務等工作,不斷強化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在培育新消費中的作用。這個夏天,我國鐵路、民航、水運等加大運力投入、優化運力安排、豐富出行產品,“行李直掛”、空鐵聯運“一票制”等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創新文旅產品供給是釋放消費動能的重要方式。文旅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開放度高,文旅消費不僅是民衆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也是衡量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誌。當前,我國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涌現,推動文化休閒、旅遊出行等需求集中釋放。“影視劇+旅遊”“音樂+旅遊”“賽事+旅遊”“文博+旅遊”等新玩法,正成爲吸引人們出行的重要理由。大數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新技術與文旅產業相融合的進程,成爲創新產品和優化遊客體驗的核心動力。據悉,圍繞夜間遊、親子游、研學遊等消費熱點,各種惠民舉措多點發力,推動國內旅遊市場穩步增長。
下一步,當以提振消費爲重點,擴大國內需求,打造更強勁的消費主引擎。一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打造寬鬆有序的市場環境,聚焦健康消費、綠色智能消費、數字消費等消費潛力較大的領域,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監管。二是深度推進交通運輸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探索新型客運出行方式和運輸組織模式,積極發展旅遊集散中心、風景道、郵輪經濟、旅遊專列、低空旅遊等。三是推動文旅產業鏈和消費鏈升級,探索個性化定製、精準化營銷、協作化創新、網絡化共享的互聯網新型商業模式,爲消費市場釋放新動能。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2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