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經濟規模領先 資源代價減少——從含綠量看廣東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廣州12月7日電 題:經濟規模領先 資源代價減少——從含綠量看廣東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周強、周穎
記者走進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以爲走錯“片場”。一家燃煤發電企業燒煤不見煤,觸目皆是果園和草坪,讓人誤以爲進的是公園。公司總經理王明傳說,高聳的冷卻塔冒出的陣陣白煙不是煙霧,而是水蒸氣,只爲降低溫水直排對珠江水域的生態影響。
王明傳還說,廠內不僅實現廢水、固廢的循環利用,降低了能耗,還探索了燃煤耦合污泥發電,在減少污泥污染的同時,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在廣東,像廣州華潤熱電這樣持續推進綠色轉型的傳統企業不在少數。
以往,陶瓷企業一直是污染大戶。佛山市三水新明珠建陶工業有限公司通過智能製造、清潔生產,實現粉塵全部收集、廢水回收利用、廢氣超潔淨排放。新明珠集團副總裁簡潤桐說,以實現環保達標爲契機,企業升級設備、創新產品,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當越來越多的傳統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選擇走綠色低碳之路,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廣東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連續35年居全國之首,是以約佔全國7%的能源消費、5%的碳排放,支撐了約佔全國9%的常住人口、10.8%的經濟總量。
與此同時,廣東的生態環境品質還在優中向好。以老百姓最關心的空氣和水爲例,今年前三季度,廣東PM2.5平均濃度達到19微克/立方米,在全國僅次於西藏、海南和貴州;今年前11個月,廣東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3.9%,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面清零。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記者調研發現,廣東告別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去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老路,正在走一條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新路,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
樹立新發展理念,避免先污染後治理,成爲行業共識。石化是廣東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大亞灣石化工業區對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的企業,一律一票否決,不予引進園區。
“短期看是捨棄了眼前利益,但實則是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爲高質量發展騰挪空間。”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總工程師符國材說。
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兩山”理念轉化新路徑。走進汕尾市陸河縣,大片森林鬱鬱蔥蔥。這裡的綠水青山正轉化爲金山銀山。全縣7個鎮37個村組團“賣空氣”,以63.61元/噸的價格成交約11.51萬噸碳普惠減排量,帶來700多萬元經濟收入。
“賣空氣”實際是出售林業碳匯,村裡將碳匯出售給企業,後者用來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碳匯,不僅能變現,還能作爲抵押擔保品納入綠色金融體系,成爲貸款“硬通貨”。
記者採訪發現,廣東尤其注重市場導向,通過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綠色金融助力綠色發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截至2024年6月末,廣東全省綠色信貸餘額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26.7%,佔各項貸款比重達12.9%。
廣東持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增加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保森介紹,通過佈局多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廣州成爲國內首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在推進垃圾減量的同時,實現資源再利用。
以廣州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廣州市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爲例,其生活垃圾日均處理規模超過6000噸,佔全廣州每天產生垃圾的三成左右。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還可以用於發電,年供電量超過10億千瓦時,可滿足35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廣州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球說,不僅如此,公司還探索發展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產業項目,讓建築垃圾“變廢爲寶”。
“經濟發展的含綠量越高、含碳量越低,含金量就越足。”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曉霞說,廣東將堅持綠色發展,久久爲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廣東實踐,以高品質生態環境爲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