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覺:完美主義與“硬件依賴”心態是一個陷阱

Hi,我是心覺,帶你用潛意識化解各種焦慮、內耗,建立無敵自信;教你財富精準顯化的實操方法;關注我,伴你一路成長!

每日一省寫作221/1000天

很多人在做事的時候,總喜歡抱怨硬件條件不滿足,總喜歡先把硬件條件準備得“完美”,不停地在準備,瘋狂地買硬件,好像硬件條件滿足了,就能一切順利,事情就能做成一樣

然而,過度追求硬件的完美往往成爲一個陷阱,比如:

一個人想做直播,找場地,買幾個高性能手機、補光燈、綠布、一體直播機(由於追求完美或場地條件限制,買不到合適的,還自己親手買配件組裝)、聲卡、自動點贊器(作弊用)、精心準備一套套的話術等等,然而當他準備得差不多的時候,開始直播,結果播了兩場,發現沒幾個人看,於是又開始懷疑是不是燈光不好,話術不好,背景布不好,表情不到位等等,又開始新一輪“硬件準備”

一個人想做自媒體矩陣賬號,由於人比較懶,不想帶很多手機,就買了幾個雲手機、一臺高性能電腦、梯子、指紋瀏覽器、辦很多手機卡等等

,然而當他準備好了之後,發現沒有內容發,不知道發什麼,或者發了幾個沒啥流量,就堅持不下去了

一個人想健身,不想出去跑步,就買了跑步機,啞鈴、槓鈴、仰臥起坐器、瑜伽墊,彷彿要把健身房搬到家裡。但是跑了兩天就不想跑了,所有的設備就開始落灰

很多人立志要學習一項新技能,比如學英語、學編程,或學樂器。但他們總是在“裝備”上下功夫——購買昂貴的英語學習軟件,或許還買了語音識別設備和翻譯筆;學編程則投入了高端電腦、好幾塊顯示器、最新的編程書籍;學樂器時不斷升級音響設備,購置專業音頻接口、頂級耳機、採樣庫,甚至連房間的聲學裝修都不放過。所有這些看似是積極的投入,實際上常常成爲一種“儀式化準備”,卻並未真正推動學習的實際進展。結果裝備買了一大堆,真正去實踐和持續學習的時間卻很少。

一個想寫小說的人,不斷爲自己添置靈感記錄本、鍵盤、藍牙耳機,還購買了許多寫作教程、勵志書籍,甚至還專門打造了一個隔音寫作空間。然而,他卻始終未能寫下幾千字的初稿,因爲他總覺得“條件還不夠完美”,總想着有了更安靜的環境、更舒適的椅子、更美的茶杯,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實際上,這種“硬件準備”成了拖延的藉口,而不是創作的推動力

有人想開個小店,或者做個副業,比如烘焙、手工藝、拍短視頻等。他們在家中堆滿了器具,比如專業的攪拌機、各種烤箱工具、模具,甚至還買了專業的攝影設備、燈光、背景板等,想着有了這些設備才能把生意做起來。但實際上,生意還沒起步,家裡卻被堆滿了“裝備”

很多人想改善生活方式,比如堅持早起或健康飲食。他們一口氣買了智能手錶、定製化食物稱量工具、各種膳食補劑、專門用於記錄健康數據的應用軟件,甚至還配上了空氣淨化器、淨水設備,幻想這些裝備可以幫助自己更健康。這些繁複的“準備”常常讓人焦慮,心裡想着“準備還不夠完善”,從而遲遲未能真正開始行動

某人決定學一門新語言,他買了各種教材、學習APP、AI工具、訓練AI智能體、記憶卡片、音頻課程,甚至還爲自己配置了一個錄音系統來糾正發音。然而,學習過程纔剛剛開始,他就因這些“工具”迷失了方向。他過度依賴這些工具,卻忽視了最基礎的交流和實用練習。其實,一門語言的學習,更多來自於實際運用,尤其是開口說、反覆練習,而不是工具本身

許多人開始學習潛意識開發時,認爲光靠一兩本書是不夠的。他們會購買大量相關書籍,從弗洛伊德到榮格,再到現代心理學的各種研究,甚至會買各種冥想、心理暗示、內觀等課程,生怕自己學到的理論不夠完善。彷彿讀完這些書、上完這些課,就能深入潛意識。然而,書架上堆滿了尚未翻開的書,課程也只是聽了一遍,真正的實踐少之又少。他們被動等待“掌握足夠知識”的那一天,卻未曾用心去體會每一刻的自我覺察。

一些人認爲冥想空間和環境至關重要,想構建完美的冥想空間,結果在打造理想的冥想室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會買舒適的坐墊、調節溫溼度的設備、香薰、助眠燈光,甚至用到最好的降噪耳機,只爲能達到“最放鬆的狀態”。可是,等到一切準備好,才發現真正進入潛意識的難點不是硬件條件,而是自身的內心波動。他們的心依然雜亂,很難平靜下來,因而繼續在“找更適合的工具”上打轉,卻始終未能深入內在

一些人渴望快速進入潛意識,因而對各種輔助工具非常執着,迷信各種“輔助工具”,比如腦波刺激儀、引導性音頻、光譜眼罩等,以爲依賴這些設備就能快速接觸潛意識。他們甚至會尋找各類能誘發意識改變的音頻、音樂,花大量時間挑選、試用,卻沒有真正學會安住於自己的呼吸和感覺之中。於是,這些“輔助”不僅沒有帶來更深入的內觀,反而讓他們更加依賴外界條件,逐漸失去與自己內在真正的鏈接

有些人在潛意識開發的實踐中,給自己安排了繁複的儀式,精心設計儀式化的冥想流程,比如特定的起牀時間、特定的冥想姿勢、規定的引導詞和心理暗示,甚至爲每個環節都設置時間限制,彷彿跟隨這些精心設計的步驟,就能順利進入潛意識。然而,過於儀式化的流程反而可能增加了精神負擔,使人不敢突破這些“條件”。他們對潛意識開發的專注力被流程本身取代,忽略了內在本該有的開放與流動

這種“條件依賴”在潛意識學習者中尤爲普遍,因爲潛意識探索本質上是一條看不見、摸不着的路徑,沒有具體的成功標準,因而人們更容易抓住外在條件作爲安全感的來源。但正如榮格所言:“意識的擴展來源於對自身的真誠理解。”

與其在外界尋找所謂的“完美條件”,不如簡化一切,直接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潛意識的探索更多的是“在靜默中觀照自己”,哪怕只是每日的五分鐘,只要持續地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受,一步步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就遠比追逐外在條件更有成效

對於這些人最可怕的不是準備的硬件有多少,而是永遠覺得不夠好,而且不是1天準備好的,可能是花1個月,6個月,甚至1年都在準備,一直在挑選,買了不滿意退,買了不滿意退,不僅耗費了金錢,更是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準備完一輪,試用了一兩天,覺得不夠完美,又開始新的一輪準備,陷入無限的“惡性準備循環”中

“硬件思維”的本質,是一種對外部條件的過度依賴,而這種依賴背後,往往隱藏着深層的內心不安與對失敗的恐懼

這種心理狀態源於潛意識中的“完美主義傾向”和“對自我能力的不信任”

在更深層的潛意識中,這種思維模式反映了人們渴望安全和掌控,逃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本能

在最深的潛意識中,其實是對宇宙運行規律的無知或不認可,至少潛意識深處沒有重視。可能是把一件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爲硬件準備好,就能幹成;也可能是把一件事情想得太複雜,以爲只有所有硬件完美準備好了,纔可以開始做。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意識到個人能力的構建纔是核心,

持續地幹、長期主義纔是制勝的法寶,聚焦能量、踐行能量守恆定律纔是捷徑

人們在行動前不斷準備,實際上是一種“拖延”,也是一種心理逃避。與其擔心自己的能力或可能遇到的困難,不如直接開始,從錯誤中成長。硬件可以是輔助工具,但它無法代替核心的能力鍛鍊和實踐。就算你靠買設備做起來了,只要這個設備別人也能買到,或者用類似手段達成,你也分分鐘被模仿超越,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正如《道德經》所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有時,不完美的起點反而能成就更真實、更有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