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世界最高塑像的背後 是對政治遺產的爭奪

這座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前國大黨領導人、獨立後印度首任總理瓦拉卜巴伊帕特爾(Vallabhai Patel)的塑像,被命名爲“團結塑像”(Statue of Unity)。它的人物主體部分高180米,這個高度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含底座)的 近 2 倍、巴西里約熱內盧救世基督像(含底座)的近 5 倍。建造它使用了 7 萬噸水泥,2.45 萬噸鋼材和 1700 噸銅。在雕塑的下有一個紀念花園,在它的底座中有一個博物館,雕塑內部的電梯可以抵達 153 米高度位於塑像胸部的觀景臺,每天可以運送 1.5 萬名遊客。項目總投資達到近 300 億盧比,合 28 億人民幣。

塑像再現的是帕特爾身穿多蒂腰布和披肩,雙手下垂站立,遠眺上游 3 公里處的薩達薩羅瓦(Sardar Sarovar)大壩。落成儀式選在帕特爾 143 週年誕辰,儀式上,兩架直升機向塑像拋灑花瓣,三架固定翼戰鬥機拉着彩煙從塑像上空掠過,場面盛大。

在塑像落成當天,印度總理納倫德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度快報》等多家媒體上同步發表了一篇評論,其中寫道:帕特爾最大的成就是在 1947 年上半年印巴分治已成定局之後,成功說服 550 個獨立的土邦加入今日印度版圖。“他將印度從巴爾幹化的邊緣挽救了回來。”莫迪寫道。關於這尊“團結塑像”的政治含義,他寫道:“團結塑像既是心的團結,也是我們祖國地理的完整性的象徵。它提醒我們,如果分裂,我們將無法面對我們自己。聯合起來,我們能夠面對世界,向增長和光榮的新的高度邁進”,他還寫道:“今天……每一個決定都是爲了確保發展的果實抵達最弱勢的人們,沒有任何的腐敗或偏袒。”

但是,落成儀式幕後的故事卻恰恰和他的這種說法牴觸。據《衛報》報道,儀式當天現場部署了 5000 警力,至少部分是爲了塑像所佔土地上原先的居民前來抗議。而據《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報道,爲了防止抗議,警察預先拘留了 50 名積極分子(activists)和部落領袖。發生了什麼?

這項工程奠基於 2013 年 10 月 31 日,帕特爾 138 週年誕辰之日。印度《前線雜誌(Frontline)在這年 12 月發表了一篇報道《一尊塑像及其代價》。文中提到,這項工程立項於 2005 年,當時莫迪仍然是古吉拉特邦長,這一年古吉拉特政府建立了一個科瓦迪亞地區開發局(Kevadia Area Development Authority,科瓦迪亞是納馬達地區的一個鎮),負責項目徵地,這涉及納馬達地區的 70 個村莊。但是,居住在當地的部落社區(advasis)長期被矇在鼓裡。直到 2013 年他們才得知自己將失去土地,而且得不到補償。按照法律,屬於部落社區店農業用地只能賣給部落成員。但是,科瓦迪亞地區開發局卻將土地規劃性質改變爲非農用地,這樣一來,擁有這些土地的農民就不能耕種土地,只能將其賣掉。這樣,政府就可以逃避諸多將他們作爲“受項目影響人羣”進行再安置的責任。

根據印度電視臺 NDTV?上月的報道,最終受到工程影響的村民達到 7.5 萬人,其中一部分人至今尚未得到安置,一部分人只獲得了補償款,卻沒有得到政府承諾的就業和土地,一些人得到了土地,但是質量低劣。還有一些人至今反對徵地,拒絕任何補償和安置。

另一個議題涉及環境。2012年,邦政府開始在塑像選址下游三公里的納馬達河中用圍堰圍出一個人工湖,打算將它作爲塑像的配套旅遊項目。但是項目既沒有依法經過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也沒有進行過公共意見諮詢,甚至沒有經過環境和森林部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塑像面前不遠處的薩達薩羅瓦大壩曾因爲壩區居民安置和環境問題引發了曠日持久、聞名世界的抗議,並引發世界銀行在 1993 年終止對其提供貸款。這座壩的構想正是由帕特爾在印度獨立前最早提出,旨在用於發電、灌溉和提供飲用水,1961 年尼赫魯爲其奠基,直到去年方纔竣工落成,莫迪爲其揭幕。

還有一項爭議來自於塑像巨大的工程造價。它所耗費的近 300 億盧比絕大部分由古吉拉特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承擔。有媒體指出這筆錢足以建造三所印度理工學院,或五所印度管理學院,或資助六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火星軌道探測任務,或灌溉四萬多公頃的農田。

面對種種批評,在塑像落成之際莫迪迴應道:“我覺得好笑的是我們國家有人敢從政治角度看這個項目,好像我們犯了什麼嚴重罪行一樣批評我們……記住國家的偉大人物是一樁罪行嗎?”

《前線》雜誌的報道中同時提到,2013 年,時任古吉拉特首席部長(邦長)的莫迪選在帕特爾 138 年誕辰爲他的塑像奠基,但是這個週年紀念日甚至都不是一個整數。之所以趕在這個時候向帕特爾致敬,是爲了 2014 年 4 月開始的大選。在這場大選中,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BJP)在時隔十年之後再次上臺執政,莫迪成功就任印度第 14 任總理。

爲什麼紀念帕特爾會有利於印度人民黨和莫迪?

在塑像落成當天,《德干紀事報》(Deccan?Chronicle)發表了一篇曾擔任印度人民黨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政府財長顧問的默罕·古魯斯瓦米(Mohan Guruswamy)撰寫的評論。他認爲,莫迪之所以推崇帕特爾,一方面是爲了提升印度人民黨的形象,另一方面,爲了貶低尼赫魯的政治遺產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脫胎於成立於 19 世紀 20 年代的準軍事組織“國民志願團”(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這是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強調作爲印度教在印度的優先地位,敵視穆斯林,而與此同時,並未積極參與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它認爲 1947 年的印巴分治是甘地、尼赫魯和帕特爾與穆斯林妥協的結果。出於這種怨恨,1948 年,一名前國民志願團員刺殺了甘地。甘地被害後,帕特爾認爲是法西斯主義的國民志願團所製造的仇恨文化導致了甘地之死,隨後取締了該團體。而繼承了國民志願團意識形態衣鉢的印度人民黨和莫迪本人,並不缺乏打壓穆斯林和下層種姓的記錄。

但帕特爾還是逐漸被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奉爲偶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和尼赫魯之間有着顯著的不同,比如帕特爾更傾向於自由市場經濟,而尼赫魯則傾向於社會主義色彩的中央規劃經濟,帕特爾希望維持中央控制的行政架構,而尼赫魯則希望瓦解殖民官僚架構。推崇帕特爾,有助於打破尼赫魯的光環,從而弱化國大黨的政治資本。而尼赫魯家族與國大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國大黨主席正是尼赫魯的曾孫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

莫迪曾在?2013 年團結塑像奠基時說:“每個印度人都遺憾於帕特爾沒有成爲首任總理。如果他是首任總理,國家的命運和麪貌就會完全不同。”今年 2 月,他在國會發言時還說:“如果帕特爾成爲總理,如今我們熱愛的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就不會被巴基斯坦佔領了。”

古魯斯瓦米在文章中認爲:利用這尊塑像,莫迪是企圖創造出一種國大黨更受擁戴的領袖是帕特爾而非尼赫魯的幻覺,同時通過篡取帕特爾的政治遺產,給印度人民黨僞造一份民族獨立運動的譜系。但是,如今國大黨同樣沒有資格宣稱自己是帕特爾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兩黨都沒有繼承無論是帕特爾還是尼赫魯溫和、謙遜、追求和解而非分裂的精神。而恰恰是國大黨,在 1950 年帕特爾去世後,抹除了他在黨內的影響。

華盛頓郵報》2014 年的報道中提及,正是因爲很多印度人覺得帕特爾沒有得到充分的承認,所以才支持這尊塑像的樹立。

在 10 月 31 日的落成儀式上,莫迪稱這座世界最高的塑像“是我們工程和技術造詣的象徵。”但是,儘管承擔塑像施工的是印度建築公司 Larsen & Toubro (L&T),建築設計方的卻是美國建築設計公司Michael Graves,此外,塑像表面的預製銅板由中國江西的一家企業鑄造並現場安裝。

團結塑像的高度紀錄將保持兩年,2021年,孟買將落成一尊 17 世紀與穆斯林統治者和歐洲殖民者作戰的印度教國王希瓦吉(Chhatrapati Shivaji)塑像,高達 212 米,比團結塑像高 30 米。這是又一個被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奉爲偶像的人物,莫迪在 2016 年爲這尊塑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