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3成在就醫途中死亡」!醫生曝救命黃金原則
文/林貞岑 圖/pixabay
胸痛、冒冷汗自行就醫很危險?心臟科醫生告訴你救命的黃金原則。
30歲身材精實的健身教練,有天晚上練重訓時感到身體不適,直至半夜胸痛得厲害,他才趕快騎機車載女友去醫院掛急診,途中卻因疼痛到幾乎昏厥,轉由女友接手騎車,到醫院發現他已心肌梗塞,緊急開刀取出血栓救回一命。「1個芝麻粒大的血栓,就能讓一名壯男送命,」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心肌梗塞變化極爲迅速,來不及防備,自行就醫如開車、騎車或叫計程車,很有可能隨時意識不清昏倒在路上,非常危險;研究發現,約有3成會在就醫途中死亡,「目前僅有1~2成人會叫救護車,」他說。
在臺灣,心臟疾病奪命的比例僅次於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全臺有19,859人死於心臟病,平均26分鐘就有1人踏入鬼門關。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臟死亡的主因。
黃偉春表示,以發生率來說,40~64歲中壯年成長1~4成;以地區別來看,從健保資料庫分析全臺縣市人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以每10萬人口發生率而言,以花蓮縣(15.4)最高,南投(12.3)、基隆(12.1),臺東(11.5)發生率較高。
「胸痛冒冷汗要救命,先打119,千萬不要自行就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說,也有人叫計程車送醫,結果來不及到醫院就往生了,因此今(7/24)記者會特別提出呼籲,請民衆牢記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別因一時疏忽錯失救命黃金期,學會也將及早透過救護車就醫,納入「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治療新指引」。
(圖片來源:pixabay)
上升型心肌梗塞是指心電圖中的ST段上升,這是因爲冠狀動脈已完全阻塞,導致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營養,引起心臟肌肉壞死,併發心律不整及心衰竭,甚至危及性命。
這時必須讓患者快速回復心積血流灌注,譬如施行緊急心導管手術等來打通血管,才能救命。「目前全臺已有58家醫院可以全天候執行這項手術,」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指出,這類病患每延遲30分鐘治療,1年後的死亡將上升到7.5%,如果到院前能在救護車上利用心電圖早期診斷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提早通知醫療團隊做好準備,可以縮短治療所需時間、降低死亡率。
「即使到南投深山裡,心臟病發2小時內都能即時處理,這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做得到的,」李貽恆說。這幾年確實可見到上升型心肌梗塞發生人數逐年下降,「但青壯年人口逐漸增加,」他指出,根據2009~2015年的發生率統計,以每10萬人來看,55歲以下的發生率從2.82上升至13.81,55歲以上年齡層則是下降,表示青壯年族羣更應留意心肌梗塞發作。
配備完善的救護車除了可做心電圖,還能在醫師指導下給藥,減少死亡率。2016年高雄市的救護車首開先例線上指導用藥,爲亞洲首創。
黃偉春說,救護車人員在救護車就可透過心電圖爲患者進行檢查,判定只需30秒,並將結果透過手機傳送至醫療羣組,經醫師線上確認,救護人員可給予患者嚼碎服用血小板藥物或阿斯匹靈,同時院方啓動心導管室做好準備,「到院前提早給藥能降低患者在24小時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黃偉春說,迄今4年多,高雄市已累積5,000名心電圖判讀案例,並抓出300名心肌梗塞患者,成效斐然,目前也推廣至全臺18縣市的消防局,希望更多民衆受惠。
他也提醒,當出現心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等症狀時,代表有高度可能是心肌梗塞,最好先撥打119 求救。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 出現5症狀千萬別輕忽
心臟出事不一定只會胸痛 這些症狀你沒想過
防曬不等於防中暑!高溫留意4種「熱傷害」 嚴重恐致命
3種食物晚上吃較有效 有助減肥、預防心肌梗塞
哈佛研究:中年男性做不了10下伏地挺身 心臟病風險較高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