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升溫致急診壅塞? 臺大院長:已是常態、非單一原因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表示,急診壅塞「已是日常」,並非新冠疫情單一原因導致。記者林琮恩/攝影

新冠疫情進入第6波流行,上週染疫住院人數達817人,患者涌入各醫院急診室,有民衆拍下,臺大醫院等待住院的病人滿到大廳。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表示,急診壅塞「已是日常」,並非新冠疫情單一原因導致,轉診地區醫院雖是選項之一,但病人未必願意、配合醫院也未必有照護人力能夠收治。

吳明賢表示,臺大醫院門診住院患者多在週一入院,週末則因門診較少,急診住院增加,兩相疊加之下,每週一、二是急診最壅塞的時候;新冠疫情雖造成染疫患者增加,但呼吸道感染已是常態,尤其臺大醫院處理急、重、難、罕病患,面對呼吸道感染是較脆弱族羣,經常需要至急診就醫。

有人擔憂,高齡化社會,長者人數愈來愈多,恐會導致醫院愈來愈塞,而分級醫療是解方之一。但吳明賢表示,分級醫療雖然理想,但臺灣從健保實施之初就未妥善規畫,只從醫院端要求,民衆則保有選擇就醫場所的權力,若民衆觀念未跟進,仍至大醫院急診就醫,院方也不能拒收。

吳明賢說,國外分級醫療多采強制措施,必須先由家庭醫師看診,才能將病患轉診至醫學中心,但許多重病剛開始看起來症狀不嚴重,若因此延誤病情也會讓民衆滿意度降低,民衆是國家的主人,政府不敢得罪,「犧牲的永遠是醫療人員,韓國近期醫護罷工現象就是由此而來。」

另,近期包含兒科在內,許多科別醫師都出現難以延攬新血的窘境。吳明賢表示,政府應對各職類醫療人力做出中長期規畫,而非短期、放煙火式提供補助、缺什麼補什麼,以兒科醫師爲例,少子化浪潮新生兒從30萬下降至12萬,兒科醫師人力需求是否相同,必須整體盤點,否則會像廣設大學一樣,釀成亂象,提升工作者待遇也不宜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