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總是缺選題?試試這個問題倒逼法

文 | 葉偉民

寫作需要選題。但選題這事兒,和雷鋒同志做好事差不多——想選題並不難,難的是想一輩子選題。

習慣思維多是正向找,什麼扣熱點、挖需求、找角度……十八般武藝,像米其林大廚叮叮噹噹的一箱子刀。但是,時間無情,任憑你再努力,枯竭感仍時常拜訪。

誰都有那麼幾天,腦袋空空,一片死寂。如果死扛,不僅耗時耗力,稍玻璃心還陷入“我可能不是這塊料”的自我懷疑。

這時候大腦要蹦出個大媽,大喊三聲“退!退!退!”找選題,必要時還是要以退爲進,另闢蹊徑。

世界上爲什麼需要記者?因爲要有人替公衆質問。好問題不僅是短槍匕首,還是信息的繩索,如做拼圖般串起真相。

因而,好問題也是生產力。

很多人覺得訪談比演講要容易,原因就在此。前者只要主持人提問得當,基本不會講得太差,有過招,有碰撞;後者卻不一樣,無人助攻,全靠演講者的功力。

同理,寫作找不到選題,不如先代入回答者的角色,用好問題來倒逼。或者說,從演講模式轉換到訪談模式,“你問我答”就容易多了。

回答它們,再將答案二次加工,改頭改尾,加上標題,就是完整的文章了,也就實現了一魚多吃。

從心理學層面,回答式寫作利人利己,問答雙贏,還能從讀者的“轉評贊”中獲得持續創作的動力。

總的來說,回答式寫作的訣竅就在“問題驅動,倒逼成文,一魚多吃”。那該如何找到好問題呢?

和人交流自然是首選。我平時有寫作課,學員提問五花八門,都回答好實在有挑戰。但這事不虧,很多提問腦洞清奇,反過來還開拓我的思路。

總之,多和同道切磋探討,如刀石相磨,火光迸濺,每一粒火星都藏着好點子。

如果你比較宅,那就上問答平臺找問題。你會發現,好問題只要稍作轉換,就是好選題。具體有兩點操作建議:

1、優勢領域,長期深耕

無須唯流量論,從你最擅長的領域切入,聚焦深耕,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假以時日,讀者和算法會將好問題送上門。

2、善用數據,淘出好問題

搜索出問題後,要重點關注兩個數:問題的關注人數和回答數。前者越高越好,後者越少越好。這意味着,想知道答案的人很多,能回答的人卻很少。供遠小於求,你的回答就更容易冒頭。

舉個例子,我在某問答平臺回答過兩個問題。第一個“新手如何開始練習寫作?”現在關注人數已4.6萬,不錯,但回答數也有1700多。兩數相除得27,暫且稱之爲“人答比”,即平均每個回答分到的關注人數。

另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文筆才叫略顯稚嫩?”,有8400多人關注,絕對數不如前者,但回答數只有170個,相除得49,“人答比”是前一題的近200%。

這意味着,第一題你再去擠,寫得再好也很難冒出來;第二題仍有發揮的空間,這就是有潛力的好問題。

做好數據分析,也利於後面的回答轉文章,相當於N多人已幫你用拇指投過票——多好的讀者調查,還是免費的。

回答,改成文章,二次利用。至此,“問題驅動——倒逼成文——一魚多吃”這個鏈條就完成了,並進入良性循環。

寫作是長跑,而長跑最講策略。新手氣盛,發令就衝刺,往往堅持不了兩圈。分配好體力,勻速前進,才能笑到最後。

“問題倒逼法”也是如此,不如給自己定個小目標:一週回答一個問題。這7天裡,你以問題爲索,查資料,看書,思考,創作,讀也系統,寫也持久,一舉兩得。

當然,此法更適合輸出乾貨型創作,對小說、散文等功效稍弱。但不管寫什麼文章,多讀、多寫、多生活仍是不二法寶。

正如長跑講究配速,寫作也要不貪不懈。作家中的“勞模”村上春樹在自傳裡說:

這“不多不少”的原則,正是作家創作的“魔法”。而我們也終將明白:持之以恆並不算美德,只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