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製品行業:供需博弈與格局重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11月以來,我國血液製品上市公司中,天壇生物披露“人凝血酶原複合物”已完成相關工作,正式開展Ⅲ期臨牀試驗;博雅生物公告收購綠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進展暨完成股東變更,並開始將其納入合併報表範圍。以小窺大,這兩份公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血液製品行業發展的縮影。

血液製品是現代醫學救治多種疾病的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藥品,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產品數量決定了血液製品企業的盈利能力,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是緊跟市場需求的必答題。同時,隨着近年來國內血液製品行業收併購事件持續落地,行業集中度也在逐漸提升。

隨着臨牀研究和應用發展,血液製品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李長清教授指出,“全球血液製品行業將繼續集中化,少數大型跨國企業將主導市場;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產能擴展和併購整合,進一步鞏固市場份額。從政策與市場創新來看,未來,全球市場可能會有更多政策創新推動血漿採集和技術進步。同時,隨着新技術應用與市場擴展,全球血液製品行業有望實現可持續增長。”

也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前五位血液製品寡頭佔據全球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行業高度集中。近年來,我國血液製品行業併購整合活躍,但對比國際市場,行業集中度仍然偏低,預計未來擁有強大技術研發實力、科學高效的漿站運營模式的企業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以此提高行業集中度。”

改善供需關係

血液製品是從健康人血液、血漿或特異免疫人血漿中分離、提純或由重組 DNA 技術製備 的,用於治療和預防的蛋白或細胞組分的統稱,主要有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和凝血因子類等三大類產品。

因臨牀用藥習慣與對血液製品認知程度差異,國內外消費結構差別顯著。我國血液製品消費結構以人血白蛋白爲主,而國際市場免疫球蛋白與凝血因子類產品應用更爲廣泛。派林生物在2024年半年度報告中指出,未來隨着國內免疫球蛋白類產品臨牀應用普及、適應症逐步拓展以及凝血因子類產品醫保支付範圍擴大,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類產品將成爲行業未來增長的驅動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學鋒教授介紹,“凝血因子類血液製品是參與人體血液凝固過程的一類血漿治療產品,相比成分血液在安全性、有效期、快速溶解、患者使用方便、含量均一性等方面優勢明顯;對於凝血障礙性出血,越來越多的循證證據表明,凝血因子類血液製品是重要治療選擇,可減少異體血液製品輸注。”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療藥品,但血液製品和血液採集難度較大,構建全行業安全規範的血液製品應用標準至關重要,這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行業專家共同努力。”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孫金嶠教授強調。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血液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全國無償獻血人次數與獻血量實現長達 20 多年的持續增長,千人口獻血率從 1998 年的 4.8 攀升至 2022 年的11.5,超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 10‰警戒線。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新增在營血漿站 33 家,全年共採集血漿 12079 噸,同比增長 18.6%。

然而,醫療需求釋放、人均預期壽命延長、醫療技術飛躍發展以及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使得我國臨牀用血需求持續攀升,血液供應仍處於 “緊平衡” 狀態,採供血機構供血不足與臨牀需血量逐年增長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

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宗奎認爲,“在患者有較大失血風險的手術中,合理使用血液製品可有效止血,減少輸血量,減輕血站供血壓力。此外,應倡導獻血獻漿融合發展,多管齊下,促進無償獻血與單採血漿協同共進。國家政策層面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血站與漿站健康發展,打通二者信息互聯互通;社會層面應加強無償獻血與單採血漿文化建設,強化公衆認知教育,提高社會關注度與參與率,樹立獻血獻漿同樣光榮的理念。”

上海萊士副總經理陸暉博士也指出,在血液供應 “緊平衡” 背景下保障患者血液供應,不僅需要更多志願者獻血獻漿,還需持續探索血液製品合理使用方式。例如通過 “完美手術” 系列項目,細化外科手術、急救創傷、老年重症等不同場景下血液製品的合理使用,制定更精準的止凝血方案,從而減少術中出血及出血相關併發症,降低臨牀用血需求。

政策監管趨嚴

血液製品生產材料來源單一、生產週期較長,且因特殊性對安全性要求極高,國家在血液製品行業准入、原料血漿採集管理、生產經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監管和限制措施。

1996年,國務院頒佈《血液製品管理條例》,此後政策監管逐步收緊。今年國家藥監局發佈《血液製品生產智慧監管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旨在通過三年努力,實現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從原料血漿入庫到生產、檢驗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保障產品質量安全。

爲確保血液製品行業的安全性和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我國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產企業,這也意味着我國血液製品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目前國內持續經營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不足 30 家,且少數企業持有多張生產牌照。高行業壁壘下,國內血液製品行業併購事件不斷,行業集中度呈上升趨勢。

2021年11月,華潤醫藥斥資48億元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權;2023年5月,陝煤集團通過旗下勝幫英豪,耗資38.44 億元收購派林生物 20.99% 股權;同年6月,國藥集團取得衛光生物實際控制權,進一步擴充其血液製品資產版圖。

今年以來,海爾集團旗下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以總價 125 億元收購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20% 的股份,並獲得 26.58% 的表決權;7月,華潤博雅生物宣佈斥資 18.2 億元全面收購綠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 股權,藉此間接收購境內血液製品企業綠十字(中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9月,天壇生物通過控股子公司以 1.85 億美元收購 CSL 亞太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原瑞德生物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100% 股權。

華源證券研報指出,國內整體市場中,非上市血製品公司在國產市場銷售份額約在30%~40%,採漿站和採漿量行業份額佔比約35%,佔比依然較大。非上市公司中不乏泰邦、蜀陽等優質資產,且部分資產或存在被整合的可能性。

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血液製品行業市場規模超500 億元,預計到 2030 年增長至 950 億元。可以預見的是,隨着行業整合深入,規模效應與協同效應將更加顯著,推動中國血液製品行業邁向更高質量、更廣覆蓋的新階段。不過,行業整合也可能引發新挑戰,如市場競爭加劇與監管政策變動等,這些都需要行業參與者與監管機構密切關注並及時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