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專欄》全球競爭 美國之痛
美東碼頭罷工,航商開徵附加費,預計每40呎櫃開徵各式港口附加費1,000~3,000美元。圖/美聯社
全球機構經常發表各種世界排名。例如全球大學排名中,美國往往獨佔鼇頭,動輒有數十所大學高居於百大名校中。然而《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社論中,卻指出美國競爭力不堪的一面:「美國港口有多糟?最好的也只能排到世界第53!」
《華爾街日報》引述的是「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貨櫃碼頭績效指數(The Container Port Performance Index 2023,簡稱CPPI)研究,報告顯示在全球400多個貨櫃碼頭中,美國港口無一進入績效前50名。排名最高的是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港,列第53位,其他如紐約、洛杉磯、西雅圖等港口的排名都遠遠在後,與中國洋山港全球第一的領先地位形成鮮明對比。
這份排名著重比較的不是貨運量,而是貨運處理效率。報告指出,超過80%的商品貿易是通過海運進行的,因此各地港口的彈性、效率和整體表現,對全球市場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華爾街日報》回顧歷史,指出碼頭工人過去也曾抵制如貨櫃箱革命等技術革新,而如今全球其他地區的港口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進程已超越美國,實現了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相反,美國卻遠遠落後。
美國東岸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工會的數萬碼頭工人,上週發動了50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的選前階段,罷工引發了各個政治勢力的對壘,雖然在資方同意在六年內加薪62%之後,罷工僅僅維持了三天。但除了要求薪資增長,影響可能更大的是工會堅決反對任何類型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設備,旨在永久保護其就業崗位。就在關於這項訴求的談判還在進行中,《華爾街日報》適時點出了美國在全球商品貿易中競爭力遠落人後之痛!
報導中批評,工會應認識到抗拒生產率提升是徒勞之舉,正如歷史上的英國礦工和紡織工人最終無法阻擋技術進步帶來的行業變革。技術發展雖可能導致部分職位減少,但同時也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高品質就業機會,以及更安全的工作環境。社論進一步警告,拒絕全球廣泛應用的提升安全與生產力的技術工具,將對美國民生經濟及供應鏈相關行業衆多員工造成傷害。
碼頭工人的大規模罷工,顯示美國國內治理的問題重重。爲了遏制中國的去全球化戰略,導致通膨居高不下,工人們提高薪資的要求情有可原。另一方面,過度着重金融與軍工產業的發展,卻讓基礎建設維修常年落後。最近超強颶風海倫、米爾頓接連吹襲美國東南部數州,引發致命的暴風雨,不但摧毀房舍、逾200萬戶電力中斷,更有數百人不幸喪生。美國對災民補助每人750美元的金額,成了川普大肆攻擊的重點。國內數億美元的救災,與援助烏克蘭、以色列的數百億美元補助,形成強烈對比。輿論發酵之下,甚至可能影響關鍵州的大選投票結果。
其實港口罷工不僅是勞資糾紛的縮影,天災肆虐也不僅是防災救災的問題,更反映國家治理的深層問題。美國應更多地投資在國內民生、人力資源、基礎建設,而不是頻繁涉入國外衝突,以輸出殺傷力武器的軍事手段妄圖解決區域爭端。如世界銀行在CPPI報告中強調:「爲了確保全球市場的穩定和航運業的可持續性,主要港口需要加大在韌性、新技術和綠色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誠然,提升自己,而非打壓對手,纔是面對全球化競爭的最佳手段。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