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手工寒假作業代寫銷量超9萬: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蹟,每個自覺孩子的背後,都站着用心管教的父母。
作者 | Seven
前幾天,“寒假作業趕工”的相關話題,衝上了多個社交平臺熱搜。
有的孩子把作業一字排開,對比之下,沒做的作業明顯比做了的多了好幾倍。
有的孩子在回程車上、旅行途中都在爭分奪秒趕作業。
有的孩子,好不容易決心拯救一下“爛尾工程”,卻連“施工圖紙”都找不到了。
@李李吖
面對自家痛哭流涕補作業的孩子,不少父母紛紛吐槽:
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還有的孩子乾脆自暴自棄,在網上找人代替完成。
據悉,現在代做各種寒假作業的生意特別爆火,其中小學生手抄報的半成品銷量竟然高達9萬+。
前幾天,閨蜜就打電話跟我吐槽:
她兒子小輝,這個寒假竟然提前一週就完成了所有作業,她還特別欣慰,以爲孩子懂事了,知道自覺學習了。
結果她無意中拿起一本作業檢查,發現字跡工整,根本不像兒子本人。
在她的嚴厲逼問下,小輝才承認,一大半的作業都是在網上找人幫他完成的。
真是把她氣了個半死,覺得兒子白白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想起《清華學霸教子經》裡的一句話:
“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自覺。
前幾天,刷到了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展示了自己上小學4年級兒子的寒假“自律生活”。
放假前,兒子鬥志昂揚地立志這個寒假一定要自律,甚至做好了詳細的假期規劃。
然而,放假前說好的:早睡早起、鍛鍊身體、努力學習。
放假後卻變成了:“死”都不起、我在哪裡、今天周幾。
每天睡到大中午,起來不是窩在牀上吃零食就是打遊戲,經常熬到凌晨都不睡。
評論區不少父母感同身受:
作家蘇心曾說過:
“孩子就是孩子,自律性很差,沒有幾個孩子能管住自己。
不要以爲你去上班了,他會在家裡學習。你看他老老實實坐在那裡,說不定正在玩遊戲呢!”
人的本性就是貪圖享樂、好逸惡勞。
成年人尚且喜歡偷懶,更何況大腦發育不成熟,自控力差的孩子呢?
教育路上,指望孩子自覺,是最可笑的“謊言”。
有位高中男生,向心理諮詢師李鬆蔚求助。
上了高三不久後,成績原本不錯的他,卻一路下滑。
平常上課也沒有精神,經常走神,下課萎靡不振,做不了幾道題就犯困。
後來,在李鬆蔚一番疏導下,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一年前,爲了上網課,父母給他買了一臺平板電腦。
不知從何時起,他開始偷偷用平板看視頻、打遊戲,還跟風買了很多皮膚,甚至逃課去網吧玩。
男孩一邊放縱自己,一邊又滿心愧疚,最後身心俱疲,心態崩潰。
自律本來就是反人性的,再加上現在電子產品氾濫,孩子很容易陷入享樂主義的陷阱,最後無法自拔。
想要孩子優秀且自覺,父母不管真的不行。
網上看到一個二年級小女孩的作息時間表。
每天固定六點半起牀,開始晨讀;
放學回家第一時間把作業認認真真寫完,不用爸媽催;
不玩手機,不看電視,每天堅持閱讀、練字、運動......
據女孩媽媽說,這些習慣她雷打不動,堅持了快三年。
但她的自律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背後離不開父母不厭其煩的約束和督促。
她的媽媽從小給她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規,要求孩子嚴格遵守;
還會給她制定學習計劃,每天陪着孩子一起完成。
長此以往,小女孩變得越來越自律,不用父母督促也會去做。
教育是一項挑戰。
任何一個“自覺”的孩子,都少不了父母的長期陪伴、正確管教與嚴格監督。
虎媽於巾幗有一雙兒女:
大女兒蕭宇琪從小乖巧聽話,是個天生的學霸。
二兒子蕭宇陽卻從小就不讓人省心:
可是兩個孩子,卻都不約而同地考上了哈佛大學。
很多人好奇,兩個孩子個性迥異、天賦不同,如何做到同樣優秀?
於巾幗的回答一針見血:
教育孩子有時候不能太開明,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只是一個藉口,家長放任不管,反而害了孩子。
所以,當小兒子不想練琴時,她就各種威逼利誘:
按時練琴,就可以看他最喜歡的動畫;耍賴不練,這個星期都別想看動畫。
不想學習的時候,她就把餐桌當書桌,一邊做飯,一邊盯着他做功課。
在她不斷的耳提面命和嚴格監督下,才成就小兒子的今天。
有教育專家曾說過:
“小孩子會任性,但大人不可以放棄監督的責任。”
天生自覺的學霸,畢竟只是極少數,對於大多數像於巾幗小兒子一樣自由散漫的孩子來說,是需要父母時不時在後面督促的。
父母不在後面推着孩子走,孩子永遠也學不會自己主動學習。
真的愛孩子,就應該戴上緊箍咒,用規則和管束,去除孩子本性中的任性與散漫。
看過這麼一段話: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它把人性中那些陰暗的東西鎖起來,把那些積極陽光的優秀品質釋放出來。”
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只有長期督促的家長。
想要幫孩子抵擋誘惑,剋制享樂的本性,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1. 狠心督促孩子
被網友譽爲“學神”的丁雯琪,不僅是安徽省首個麻省理工的錄取生,還同時被8所世界名校錄取。
她優秀的秘訣,就是因爲背後站着一對“虎媽狼爸”。
丁雯琪小時候特別貪玩,做事三分鐘熱度,所以父母常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練琴,磨鍊她的意志。
小學時,父母就要求她回家第一時間就寫作業,上了初中後,父母禁止她玩電腦和手機,引導她進行自我管理。
正是有了父母的嚴格管束,才成就了她璀璨的人生。
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需要父母堅定不移的督促和管教。
如此,孩子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端正自己的舉止,摒棄自己的不良。
2. 狠心培養學習習慣
來自江西的學霸邱梓晟,高一時以班級倒數的名次進入實驗班,經過3年時間的沉澱,最終成功考入清華大學。
談起自己的逆襲經歷,邱梓晟表示全靠背後的父母的助推。
他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並不拔尖,一直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但是父母不逼不催,而是格外注重他學習習慣的培養:
比如堅持閱讀的習慣、制定計劃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穩紮穩打、思路清晰、心態鬆弛,最後成功考入心儀的大學。
6~12歲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時機,趁早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監督的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督着他,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會好走很多。
3. 狠心鞭策自己
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父母感嘆:
一樣的教育方式,爲什麼教出來的孩子差別這麼大呢?
那是因爲,那些優秀孩子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狠心,對自己更狠。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爸爸每天早上都會6點準時起牀,陪女兒一起晨讀。
晚上回家後,他不看電視,也不玩手機,而是陪着幾個孩子在客廳練字:大女兒寫道德經,二女兒寫千字文,小女兒寫三字經,小兒子練控筆......
日復一日下來,幾個孩子不僅寫得一手好字,成績也在班裡名列前茅。
托爾斯泰說過一段話: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如果父母都無法管住自己,又怎麼指望孩子能自覺呢?
言傳身教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耳提面命。
當父母不斷鞭策自己,言傳身教,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不斷自律積極。
衡水中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人生沒有寒暑假,更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僱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
同樣是寒假,有的孩子吃喝玩樂享受安逸生活,而有的孩子卻在快馬加鞭彌補弱科短板。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在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狠心逼孩子一把,早日養成自律的習慣。
不要等到孩子的教育失敗了,你才幡然醒悟,後悔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光。
相信總有一天,你對孩子的約束和管教,都會化作扶搖而上的翅膀,助他直上雲霄九萬里。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