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基載電力

消失的基載電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各類發電的容量因數

容量因數是指一年8,760小時裡,此一發電設備所能發電的時數佔比,也就是產能利用率的概念,核能發電、燃煤發電的容量因數最高,分別達到90%、85%,而風力發電有風才能發電,太陽能光電則需有太陽才能發電,因此容量因數較低。

■2021年再生能源發電的裝置容量佔比近20%,但所發的電量佔比不及6%,這麼大的裝置容量卻發這麼少的電,主因太陽能、風力的容量因數偏低,反觀核電的裝置容量佔比雖降至6.4%,但其發電量佔比卻接近一成,這是因爲核電的容量因數較高。

最近一年臺灣常常停電,大停電就有四次之多,白天、晚上都有,弄得人心惶惶,然而相較於目前,未來的電力結構更加讓人擔心,非核家園一旦成真,少了這個基載電力,隨着跳電風險升高,大家的日子將會愈來愈難過。

商業活動有淡季、旺季,電力需求也有,每年7月用電最多,2月用電最少,以去年爲例,7月用了277億度,2月只用了191億度,除此以外,一天不同時段的電力需求也不同,以今年3月4日爲例,下午三點用了3,000萬瓩的電力,而上午六點只用了2,300萬瓩。

想想,我們的電廠是要依每年7月下午三點的電力需求設計,還是依2月上午六點的電力需求設計?顯然都不行,爲什麼?因爲如果依前者,則到了冬天,用電量下滑,會有一堆發電設備閒置,如果依了後者,那麼每年夏天,我們都得分區供電,那真是噩夢。

供電來源 基載角色吃重

正因爲電力有季節性、時段性,因此發電設備也得分成基載、中載及尖載三類,如此可以靈活調度,既滿足了尖峰用電,也不致於在冬日裡讓設備閒置。那麼,什麼是基載電力呢?就是一旦啓動,從年初到年尾持續發電的機組,一般而言核能發電、燃煤發電就是基載電力,也正因爲如此,他們的容量因數高達90%左右,也就是一年8,760小時裡,九成的時間都處於運轉的狀態,以此來滿足一國最基本的電力需求。

依基載、中載、尖載的設計,隨着季節的變化,當電力需求增加時,則佐以燃氣電廠這個中載的電力,而爲滿足一天之內的尖峰用電則以抽蓄水力救援。由此可知,這個發電的配比若估的適當,則可以讓能源效率達到最高,不致於有過多的基載設備而徒然浪費,也不至於因爲太少的基載而捉襟見肘,能源配比的重要,於此可知。

非核主張 打亂能源配比

每種發電由於本質不同,有不同的容量因數,能源配比原是本於專業而調配,但如今由於執政黨力主非核家園,因此長期供應臺灣基載電力的核電廠逐漸走入歷史,更有甚者,同屬基載電力的燃煤電廠如今也面臨減碳而難以擴充,蜀中無大將,只好以中載的燃氣機組救援,來日更可能以太陽能、離岸風電來維持局面,以非基載電力來承擔基載的需求,那是自找麻煩,風險自然是高的。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隨着非核家園的實現,核電廠除役了,隨着淨零碳排,燃煤電廠也式微了,當這兩大基載電力從發電行列淡出,最適的能源配比也就消失了,而最適能源配比消失,電力供應還會穩定嗎?而電力供應不穩定,大家還有好日子過嗎?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從這次全臺大停電,我們應該要覺醒,能源配比不是隨心所欲的畫餅,而應該是本於實務的精密計算,政治人物都該想想,到底是穩定供電重要,還是堅持非核家園重要?是讓人民過好日子重要,還是去執行一個粗糙的能源配比重要?是形式重要,還是實質重要?答案應是不言自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