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永豐跨域名人串連體驗/逆轉地方、走向國際,木想傢工作室與無氏製作如何一步步以文化創意為社會帶來正向循懷

臺灣擁有許多家飾傢俱軟實力備受國際的肯定,他們是如何透過創意打造出既具在地內涵又充滿工藝精神的作品,甚至能借此進一步改變家鄉印象及命運、深化文化的力量、發揮更多地方光芒。由永豐基金會發起的第二屆小店永豐計劃中,關心與投注資源給在地小店,讓小店成爲地方的力量,並且舉辦一系列「小店串連」活動,關於這議題,邀請到入選第二屆小店的花蓮玉里木想家工作室,以及來自臺北的無氏製作,來場精彩的經驗分享。

十二年磨一劍 深鑿如何透過木工產業改變地方困境

王嘉納是位曾獲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技能競賽雙金牌等多項國際木工大獎金牌肯定的設計師,二十多年前從臺師大工業教育系傢俱工程組畢業後,分發回家鄉玉里,原計劃實習一年後出國創業,沒想到返鄉後,發現許多花蓮的孩子多爲單親、隔代教養,有家庭照顧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課業落後、迷失方向,決定留下來運用專業成立木工專班,帶領孩子學習一技之長、培養自信。

攝影/連哲豪

嘉納老師分享「很多人都說教育是翻身最好的途徑。但這些孩子有這樣的機會嗎?」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偏鄉的孩子可能都只有滿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在金字塔最頂端的自信、 成就感以及自我實現卻可以說是非常難達成。「沒有孩子是一開始就決定要放棄學習的」他自己童年也體驗過沒錢生活的困境與辛苦。除了體制內的學科,很少有學習一項謀生專業的機會,「與其待在學校看着黑板和完全提不起興趣的課本發呆,不如來動手做木工」讓孩子們很直接的從中獲得成就感。

這張美好藍圖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遭遇到許多挑戰,起初寫計劃希望爲孩子分流,爲開創國中技藝班做準備,但這些提議始終沒有迴音,他只好開始自己存錢、慢慢添購機器器材,經過12年的等待,木想家所延伸的希望工場才得以落成。起初有些學生連九九乘法也不會,製作傢俱過程的角度計算開始對數學感興趣、出國交流研習則打開了學習外語的動機,在展覽會場導覽解說,更是訓練待人接物和口語表達很好的機會,甚至以木工知識發揮自身所學,幫忙修繕損壞傢俱或將傢俱義賣所得捐贈給更多的兒少社福團體,皆能從中體會助人的溫暖。

攝影/連哲豪

木工是相對辛苦的技藝,嘉納老師在看見孩子們的汗水與淚水的過程中開始有更大的夢想,他想改變的不只是幾個孩子短暫的幾年,更想改善一再重複的命運枷鎖,便成立「木想家」品牌,以產業與工作給予在地青年技藝和留鄉可能,並透過積極參與國際比賽,獲得亮眼的成績。除了將「木想家」展開視野走向國際外,也提供社區木藝體驗研習、職涯探索體驗課程、技能競賽模擬賽等。對於被忽視的問題,嘉納老師秉持着「看見釐清、尋找解方、堅持精神」的三個核心,讓地方變得與衆不同。

居家美學新思維 傢俱家飾不只要談美學更要講究在地精神

攝影/連哲豪

聆聽了嘉納老師的分享後,無氏製作 PiliWu-Design 創辦人Pili也對許多經歷有相同共感,除了深掘地方的優勢外,思考如何從在地走向國際是當今很重要的成長關鍵,Pili從學生時代以一個極具東方色彩的創新之作《圈凳》,讓他廣受米蘭及國際媒體和海外買家注目。後他成立無氏製作,組織團隊以臺灣的觀點植入品牌、產品、視覺及策展...等多元類型專案。他講求「型隨在地 Form Follows Story」,Pili認爲在地故事是他做設計的核心,並相信要從在地文化中取樣,才能讓風格有脈絡、有紮實的根基。

攝影/連哲豪

Pili舉了許多國外的案例,美國流行樂、巴黎的知名傢俱品牌,皆是透過對過去文化的取樣,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詮釋「如果我們完全屏棄老一輩的東西,不斷憑空創造新元素,就很有可能導致設計上有文化不銜接的問題,那麼對於購買者而言,一件沒有起承轉合的商品,吸引力也容易曇花一現。」

攝影/連哲豪

接着他也分享了許多自身作品的思考脈絡,Pili熱愛觀察臺灣各個角落「一個生活中越被忽略的物件,通常都代表着一個地區性的習性及根本。」在臺灣路邊辦桌、小北百貨,常常會見到粉紅塑料的免洗餐具,能讓單薄的塑膠更堅固,是因其有着特殊的『肋柱』結構,這巧妙的設計也代表着臺灣塑料工業下的特殊產物。他的作品「塑瓷」將這個結構與瓷器融合,運用結構加強了薄胎陶瓷的成型機率,不但在薄胎厚薄與強度間找到了平衡,也實現藝術與實用的新式瓷器,更徵着現代生活與工藝文化的有趣連結。其優雅的文化轉譯,受到衆多歐美人士的喜愛。

Pili期待設計的表現不僅在美學的包裝,更是連結在地產業與日常生活的一種修辭工具。他持續用行動實驗,將落實至文化風格的脈絡之中。

走進玉里在地木藝工作室 親身瞭解這座夢想製造所

小店串連活動中,木想家帶領大家開箱他們的木藝工作室,瞭解木製傢俱的製作過程。一走進門是迎面而來的木塊香,木材選用一直是傢俱製作的重要關鍵,每種木材都有不同的特性與合適的作品,國產相思木和柚木則是木想家最常使用的材料。嘉納老師充滿熱情一一介紹了許多木工機具,並提到他們的傢俱製作對木工技術手法有着相當大的考驗,因希望透過更加精細的產製組裝與砂磨塗裝,例如在接合處用弧型取代生硬直角,去突顯出手工傢俱的細膩與溫度。

攝影/連哲豪

這些年來這個工作室就像是夥伴們的夢想搖籃,他們以來自縱谷的職人手藝,打造出一件件具花蓮代表性的作品,如2024獲得德國iF設計大獎肯定的「蛇紋石相思木餐桌」使用產自花蓮玉里的蛇紋石並經皮革面處理工序,讓石材擁有了溫柔質地,帶出與在地的聯想。嘉納老師從引領着一羣偏鄉青年創辦的手作傢俱品牌「木想家」,到透過獨特工法獲得國際四大設計獎項,讓偏鄉木作站上國際舞臺。

攝影/連哲豪

「臺灣曾是傢俱王國,但因競爭必須不斷出走、轉移市場。」嘉納老師認爲既然無法靠中低價位的產品生存,不如借鏡如丹麥、日本的經驗。除了透過這個工作室,幫助有心向學的孩子外,也迫切需要把產業真正的留在這個地方,他認爲將工藝藝術技能再做得更專精更提升,用職人的精神做出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纔有辦法在花蓮讓品牌活得下來。

攝影/連哲豪

即使面對未來木工傢俱產業鏈的種種難題,嘉納老師依舊抱持着溫暖堅定的心態,期待往後有越來越多人以行動支持「木想家」,也感謝透過「小店永豐計劃」平臺的串連更多人看見小店、支持小店,讓地方擁有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