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有我
“我生活的小城,看見山川河流、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想把這份美好分享給其他人。或許我的筆觸、我的鏡頭無法描繪其萬分之一,但足夠我愛它千千萬萬遍。”這是一位網友對家鄉的詩意表達。
無論是到大城市闖蕩,還是留在家鄉小城發展,很多青年都懷揣着對家鄉的熱愛,爭當“家鄉推介官”。他們利用新媒體爲家鄉“打call”,推介家鄉美食、風景、風俗、特產,帶火一個又一個小城。從山東淄博到貴州榕江,小城正通過青年的鏡頭和文字,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炫美麗家鄉
“家鄉小城早已大不相同,土舊建築少了,坑窪道路沒了,市場氣息濃了,小城也有了美麗的夜景……”回到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創業的大學生戚天齊,有着對家鄉濃厚的深情。
家鄉,也許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溫暖的觸動,既構築起兒時的美好記憶,又標註着人生的起點。正如蔡崇達在《皮囊》中所寫:“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裡的每塊石頭,這裡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裡的每個角落,怎麼被歲月堆積成現在這樣的光景,這裡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這些文字,無不透露出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其實,每個人對家鄉都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在互聯網和現實生活中,青年把對家鄉的熱愛轉化爲推介家鄉的行動,圍繞當地生活進行創作,利用短視頻記錄美麗小城,讓獨特的風土人情走進大衆視野,也讓當地的好風光、好產品被更多人看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拍拍家鄉風景”“來我家鄉玩一天”等話題瀏覽量過億。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和水質控制區,這裡山美水美風景更美。”邢瑞是一名文化傳媒科技企業創業者,外出打拼多年,總在各種場合不失時機地推介家鄉。他的話語中總是洋溢着對家鄉的熱愛:“之前,看大城市有濾鏡,覺得哪裡都好。如今,小城裡人們的吃穿用度、思維想法,以及生活便利性、幸福感和大城市相差不了多少。”他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家鄉的文化、美食、風景,讓更多人瞭解這片土地。
和邢瑞一樣,當被問及“是否會向其他人推介家鄉”時,大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我會在各個社交平臺推薦我的家鄉。家鄉不是落後和土氣的代名詞,相反還具備很多大城市沒有的特色。比如,我的家鄉特有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盱眙龍蝦。”戚天齊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爲推廣家鄉土特產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3月,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學生爲主的問卷調查顯示,超九成受訪者願意爲家鄉文旅發展出一份力,62.23%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願意爲家鄉的發展做力所能及的事。
聽小城故事
青年爲何愛上炫家鄉?一方面,源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
對大多數人來說,家鄉是歸屬地,有土生土長的熟悉感、念茲在茲的牽掛……鄉情,是一份深深的情感寄託,一種無法割捨的精神紐帶,能喚起內心與家鄉同呼吸、共命運的眷戀。無論身在何處,家鄉總是有着天然的“磁吸力”,吸引人們不自覺地向家鄉靠攏。
“從情感角度看,對故土的眷戀是天然的向心力,也是每個人深藏心底的情愫。隨着閱歷增加,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對家鄉的感懷反而越來越深。也正是對家鄉的責任與擔當,我願意將家鄉的風景和故事分享給其他人,讓更多人看得見、到這來。”邢瑞語氣裡全是真誠和自豪。
小城充滿溫馨與親切,那裡有着熟悉的街巷、獨特的風土和寧靜的生活。“我的家鄉在河南一個縣城,我在那裡出生長大,直到17歲去另一個城市讀大學,後來又到北京繼續讀書,並在這裡工作、安家。”公司職員張晶說:“在我的家鄉,許多人都認爲我們這裡雖然只是普通的小縣城,但卻是無比舒適、無比愜意的地方。這並不是小城人的盲目自信,而是他們骨子裡特有的歸屬感。誰不說俺家鄉好?”
另一方面,源於舊貌換新顏的變遷。
得益於基礎設施完善、科技進步、互聯網普及等因素,城鄉間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近些年,一系列扶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舉措相繼出臺,使得縣域內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快遞物流更爲便捷、商品供應鏈體系越發精細。
多年前,大學畢業的李容選擇回到山東一個小城教書。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一直生活在家鄉的她,見證了小城的發展變化。
“小城的變化特別大。閒暇時,我願意騎上一輛自行車,在大街小巷裡穿梭,穿過繁華喧鬧的商業區,騎行在整潔寬闊的馬路上,在環境幽靜的公園裡休息,也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充滿現代氣息的去處,小城逐漸煥發出朝氣。”李容說。
這些年,李容所在小城的變化越來越快。在城郊,有先進的工業園區、蔬菜基地和果園基地;在城裡,特色美食街、大型超市相繼落成……
客觀數據也在印證着小城的變化。去年全國新開895家電影院,約三分之一開在縣域範圍內;今年5月以來,縣城的咖啡外賣消費比去年同期增長91.1%。
往深了說,小城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隱藏着經濟社會發展的密碼。《2023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百強縣中進入“GDP千億俱樂部”的縣域達到54個,中西部千億縣增至10個,小城逐漸顯現出經濟活力與韌性。
小城,一頭連着大中城市,一頭連着廣闊鄉村。小城獨特的本土風物和原生魅力、軟件和硬件的加速升級,以及與城市生活差距的縮小,成爲“家鄉推介官”們最大的底氣。
尋魅力“城設”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那麼,如何講好小城故事?
特色,是小城發展的着力點。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其特有物產和風土人情,很多小城都有自己專屬的“好”,那份特點恰恰是小城的魅力所在。一城一特色,才能讓人記住。無論是美食標籤、文化標籤,還是情景人物標籤,一些個性“城設”增添了城市的內涵和魅力。許多小城立足自己獨特的資源稟賦,把特色做精做細,走“小而美、小而特”差異化發展道路。
產業,是小城發展的根基。很多小城都有“一技之長”,憑藉各自的特色產業快速崛起。比如,湖南邵東年產打火機約150億隻,遠銷120個國家和地區;山東膠州用假髮解決全球人們的“頭等大事”,全球四成高端假髮出自這裡;河北高陽年產毛巾50億條、毛毯4.5萬噸,毛巾、毛毯產銷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小城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精準產業定位,借勢集聚各類發展要素,夯實“一技之長”,厚實發展根基。
人才,是小城發展的保障。如何“聚人”,是不可迴避的課題。小城不只是承載着鄉愁記憶的遙遠家鄉,更是緊跟時代腳步、有着無限可能的廣闊天地。除了爭相炫家鄉,越來越多青年主動回到家鄉參與建設。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返鄉的青年,爲家鄉注入發展活力。
當年輕一代成爲家鄉發展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當青年返鄉創業爲家鄉經濟注入新活力,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呈現着家鄉發展的全新圖景、展現着家鄉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把自己的創新創造深刻地融入新時代波瀾壯闊、前景精彩無限的中國故事裡。
正如一位年輕人所說:“每次離開家鄉之前,總會抽空坐車穿行在小城的各條道路上,看街道、樓房、山巒、河流和人家,看風景從窗外閃過,不禁讓人流連和沉醉。我相信,家鄉小城更美好的未來,正在路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