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沒時間」是最大謊言!哲學諮商打臉:只是用期待當慰藉

▲很多人用「沒時間」來當作理由。(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很糟嗎?作家褚士瑩近年從事哲學諮商,面對年輕人常有的茫然,他說「走向未來世界的能力,考試和成績真的不重要」。而他也常遇到前來求助的人說,「這件事我真的很想、很想去做」卻一直「沒時間」,他以邏輯打臉,「這不可能是真的」,如果真的很想很想,早就去做了,這說法只不過是「用對未來的期待」當作「對現在的慰藉」。

褚士瑩可說是「非主流人生代表」,17歲起開始四處旅行,學習當世界公民,如今已經前往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包括到南極洲裸泳、 南冰洋劃獨木舟。他是NGO工作者,近年也從事哲學諮商,多年來不間斷地跟不同世代年輕人對話,以哲學思考、邏輯,陪伴夠多人思考問題的本質。

由於經常見到年輕人「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他近來出新書《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褚士瑩的21個人生提案》,分享如何真正做自己,從「認識自己的本質」開始,去看見未來的自己,還有培養自己的方法,成爲那個自己也喜歡的人。

▲走向未來世界的能力,考試和成績不重要。(圖/視覺中國CFP)

他也在書中分享,前陣子幫一位朋友做哲學諮商,對方已經在職場多年,有一份薪水相當不錯的工作,但因爲公司方向改變,工作不順,而興起了想轉換跑道的想法,開始補英語、考檢定,準備去澳洲唸書,之後進入醫療照護產業,因爲看到媒體報導,「未來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是一個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的職業」。

對方說「這是我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情。」還用力強調了3次,卻又擔心而不敢真的踏出這一步,沒想到這個「很想、很想」的說法,立刻遭到褚士瑩打臉,「這不可能是真的」。

他解釋,「如果真的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他應該早就去做了 ——就像是真的很想、很想、很想去吃的那家餐廳,上週就已經排隊去吃了。「很想、很想、很想」,不過是用「對未來的期待」,當作「對現在的慰藉」而已,通常都不是真的。

褚士瑩繼續說,「所以等你50歲終於拿到了澳洲的看護師執照的時候,毫無工作經驗,揹負着一大筆學貸,跟20歲的年輕人一起競爭醫院的工作機會,那時你作爲一個外國人,舉目無親,在異鄉競爭職場表現,競爭升遷加薪,同時承受高風險的感染環境,整天面對痛苦跟死亡,這就你說的那件『很想、很想、很想』做的事嗎?你對人類那麼有大愛嗎?」這番質問,讓前來諮商的人沉默了,表情甚至有點憤怒,好像完美人生計劃被毀了。

▲很多人不曉得自己能做什麼,渴望改變又害怕風險。(圖/視覺中國CFP)

褚士瑩說明,很多人會把「期待」跟「現實」混淆,就像很多公務員說,「忍耐20年,退休後就能過好日子」,實際上「這種人一定不曉得什麼叫做好日子,更別說知道該如何過好日子」。

他認爲,真正的現實必須像走路一樣,不能只是向前移動左腳一步,然後停下來一年、兩年,才思索下一步。左腳邁出去後,右腳要立刻跟上,然後左腳接着邁出下一步,下一步是右腳,下一步又是左腳,必須這樣保持着節奏和韻律,纔算走路。

「思考是重要的,行動也是重要的,一連串有思考的行動,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我們想要去的方向。」如果在某個時刻,持續的思考讓我們意識到,當下腳的行動並不會引領自己到想去的地方,那麼,要不是改變期待,要不然就得轉動一下左腳,然後轉動一下右腳,持續這樣做,直到朝着新的方向前行。

褚士瑩點出盲點,「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往往是因爲飄在空中的期待。」期待不是壞事,就像所有農夫播種之後,對收成都有期待,但農夫一定也知道,「所有的期待都必須從播種的土地上長出來,而現實就是這片土壤。」

他也嗆辣直言,「向宇宙下訂單」的人,只是不斷地捕捉天上的雲朵跟彩虹,並且妄想着把雲朵和彩虹拉到自己站立的土地上,這樣的人生,「當然是無止境的失望。」

▲褚士瑩新書《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褚士瑩的21個人生提案》。(圖/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