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遠離抑鬱症、幫助抑鬱症患者,從瞭解它開始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些年來,隨着社會教育的增加,人們對抑鬱症的關注和了解程度已經越來越高。

今天是世界精神健康日,健康榨知機準備了幾道題目,看看你對抑鬱症是否足夠了解。多一份瞭解,對自己或身邊人可能就多一份幫助哦。

01

我們常能聽到一句話:ta好好兒的怎麼就得抑鬱症了呢?

抑鬱症並非是由於當下遇到挫折、傷害或其他單一影響因素引起的,而是由生物、環境、心理和遺傳因素共同造成的。很多因素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如:

早年的不幸經歷,如創傷或虐待史(包括目擊暴力行爲等);

與其他慢性疾病相關的經歷,如癌症或糖尿病;

大腦中發生生物或化學上的失衡(比如中風可能影響大腦從而增加患抑鬱症風險);

酒精或毒品、藥物的濫用;

感到孤獨或孤立無援。

此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一個人遇到超出應對能力的事情(比如長時間工作、照顧重病親人或遭遇經濟困難)時,心理健康狀況就可能會受影響,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點擊選擇你的答案

A

正確

B

錯誤

左滑上圖大字,瞭解背後的真相

02

隨着近年來大家對抑鬱症認識的增加,很多人都已經可以用正確的態度關心、照顧抑鬱症患者,不過一切都講求適度,過分的關注和幫助都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

患者親友應該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讓患者知道有人願意傾聽和理解他們的感受。但同樣也要尊重患者的個人空間和決策,避免過度干涉。

患者親友應鼓勵患者參與積極的生活方式:保持規律的飲食、適度運動和良好的睡眠。

親友如果過分包辦患者的生活細節,可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點擊選擇你的答案

A

正確

B

錯誤

左滑上圖大字,瞭解背後的真相

03

部分藥物,例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藥物耐受甚至依賴。爲了避免這些問題,醫生通常會建議用逐漸增加藥量的方式,以減少戒斷症狀或重新患病的可能性。

和緩慢增加劑量一樣,停藥時也需要緩慢減少劑量。不過,是否需要增量、減量,或者停藥,都務必遵循醫囑。

點擊選擇你的答案

A

正確

B

錯誤

左滑上圖大字,瞭解背後的真相

04

部分抗抑鬱藥物,如三環類藥物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目前常用的抗抑鬱藥類型包括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 和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 (NDRI)等,副作用相對較少。

抗抑鬱藥物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能起作用,通常爲4-8周。

睡眠、食慾、精力或注意力問題等症狀有時會在情緒提升之前得到改善。在決定藥物是否有效之前,遵循醫生的指示並在建議的時間內服用藥物非常重要。

點擊選擇你的答案

A

正確

B

錯誤

左滑上圖大字,瞭解背後的真相

05

除了情緒問題之外,抑鬱症還可能伴隨一些軀體化症狀:

疼痛問題:抑鬱症患者常被身體各部位的疼痛困擾,如頭痛、心臟痛、背痛、肌肉疼痛等。這些疼痛可能沒有明確的原因或器質性病變。

消化問題: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消化問題,如胃痛、腹瀉、便秘等。

睡眠問題:失眠、嗜睡或睡眠質量差。

性功能問題: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與抑鬱症對性慾和性激素的影響有關。

點擊選擇你的答案

A

正確

B

錯誤

左滑上圖大字,瞭解背後的真相

你答對了幾道?歡迎來評論區留言PK。

爲了你和家人的健康,不妨動動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吧~

另外,你可能還想看:

患了抑鬱症有什麼症狀?

怎樣運動可以降低抑鬱症風險?

抑鬱症能預防嗎?

在消息對話框回覆: 抑鬱症

獲取更多相關科普知識

題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Oct 10,2023 from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health-strengthening-our-response

[2] Mental Health Medications,Retrieved Oct 10,2023 from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mental-health-medications#part_2358

[3] Depressive disorder (depression),retrieved Oct 10,2023 from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