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聯合國小型穀物年 屏東舊好茶部落再現小米文化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月初與文化人士日前舉辦「返谷,爲世界開門」活動,帶領長榮百合國小學生回到屏東縣霧臺鄉舊好茶部落採收、種植小米。(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睽違66年的小米文化再現舊好茶部落。(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迎賓過程中,小朋友以歌唱古調作爲部落耆老迎賓的回禮,耆老便跟着一起哼唱,跨越世代的畫面令人動容。(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響應2023聯合國國際小型穀物年(2023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IYM 2023),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月初與文化人士日前舉辦「返谷,爲世界開門」活動,帶領長榮百合國小學生回到屏東縣霧臺鄉舊好茶部落採收、種植小米,魯凱族老幼世代共同在石板屋前團舞、慶賀小米豐收,睽違66年的小米文化再現舊好茶部落。

小米是臺灣原鄉主要糧食作物,也是部落文化發展的核心。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執行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的「大武山山林生態智慧調查-以粟作文化生態系統爲例」計劃,研究調查屏東及臺東之魯凱、排灣、卑南等族之粟作農業系統生物多樣性,紀錄及盤點粟作文化傳統山林生態知識,積極採集保存、分類研究及推廣原生小米種源。

爲了保存及推廣魯凱小米種源及復耕,團隊曾3度帶着魯凱好茶小米種源,回到屏東縣霧臺鄉舊好茶部落(即古茶布安)耕種。2022年12月31日研究專員林志忠、歐家滎代表計劃團隊,和長榮百合國小師生、深活共構、好茶社區發展協會、種子野臺、與禮納裡衆多重視小米及小米文化的原民朋友與人士共同舉辦「返谷,爲世界開門(Let’s millet: opening the door for the world)」活動,一行人浩浩蕩蕩回到舊好茶,在2023年第1天採收小米,接着整地、再播種,在小米種源的原生地進行傳承與粟作生態系統修復。

迎賓過程中,小朋友以歌唱古調作爲部落耆老迎賓的回禮,耆老便跟着一起哼唱,跨越世代的畫面令人動容。接着,返鄉族人圍起圓圈跳舞慶祝小米採集,部落耆老感嘆睽違66年,慶豐收的景象終於再現於舊好茶。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劉世慧與教授楊遠波指出,好茶部落保有目前全臺原住民小米品系最高的多樣性,在部落歷經多次遷村後返回舊好茶整地、播種,有其特殊文化歷史意義。

劉世慧強調,舊好茶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地,進行一場因應聯合國國際小型穀物年,併爲臺灣原民小米文化與生態修復的工作,呼應聯合國國際小型穀物年保存、推廣小型穀物的精神不謀而合,希望藉此讓世界認識臺灣小米文化及生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