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腳下,曾有一支清代的特種部隊

又是一年深秋時節,香山紅葉進入最佳觀賞季,吸引遊人陸續前去打卡。細心的遊人會發現,在香山地區,除了如畫的風景,還散落着幾座流行於西南地區的石碉樓。北京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建築?還得從清朝的一場敗仗說起。

上世紀20年代,香山附近的一座碉樓。甘博 攝

乾隆十二年(1747)春,四川大、小金川地區土司發動叛亂。清軍赴川平定,叛軍倚仗當地高聳的碉樓使清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於是,乾隆皇帝命工部在香山方圓十多裡山地上仿建金川碉樓,並從八旗前鋒營和護軍營中選拔一千精壯兵丁,專門演習雲梯攻碉戰術。苦練幾個月後,這支部隊隨徵金川,平定了叛亂,功成凱旋。

乾隆大喜過望,將這支驍勇善戰的部隊別立爲營,命名“健銳雲梯營”,簡稱“健銳營”,駐紮在香山地區。這些得勝之兵從京城內的營房裡接出家屬,在香山腳下新建的八旗營房中,開始了新的生活。

健銳營以靜宜園爲中心,分左右兩翼遍佈香山。香山北側向東的山麓猶如左翼,分佈正黃、正紅、鑲紅和鑲藍四旗;香山南側的山巒向南似右翼,是鑲黃、正白、鑲白和正藍四旗。依山而建的旗營並不規整,有時一旗又被地形分成幾營,如健銳營鑲黃旗旗營就分爲南營、西營和北營。健銳營初期有營房3500間,隨着兵力不斷擴充,全盛時有營房上萬間。

清代團城演武廳圖示

每座旗營都是一個固若金湯的軍事社區。四周有虎皮石砌成的圍牆,牆外是護營溝,營門早晚按時啓閉。據健銳營鑲紅旗後裔白鶴羣回憶,由於旗規較嚴,不許兵丁們隨便串旗,無故不得外出營區,婦女們也不倚門觀街。逢年過節需要走親訪友時,兵丁必須請假,其家屬必須有人接送。串門基本靠步行,有的姑娘外嫁給了圓明園護軍營、火器營或城裡,營門外有經官方批准設立的大騾車接送。

旗營內,街巷橫平豎直,營房有序排列,呈棋盤狀。官兵按等級分配住房,朝陽四合院,無論大小都有門樓、影壁,方磚鋪地,院內種花養鳥。旗人吃的是“鐵桿莊稼”,每座旗營都有檔子房,負責發放俸銀和口糧等。除此之外,營內還有學堂、馬廄、碉樓、關帝廟等。白鶴羣稱:“健銳營的營房內,所供神靈多達二十多種,如王三奶奶、竈王爺、土地爺、山神、龍王爺等。這當中,最爲崇奉的是武聖人關雲長。”

旗營外,有供旗人消費的買賣街。健銳營的集市主要集中在北邊的四王府和北辛村,南邊則是門頭村和南河灘。這四條買賣街與八旗旗營相互交叉,形成了長達十多裡的商業網絡。街市上商鋪林立,糧店、肉鋪、雜貨店應有盡有。“較大的鋪面多是海淀鎮或城裡鋪面的分號,山東商人多重於糧米,山西商人多重於日常生活物件和放貸,而回族同胞多重於食品和小吃。”

旗人的娛樂項目,八角鼓表演。八角鼓是旗營中特有的一種表演樂器,其形狀爲八角,象徵八旗官兵“精誠團結,威震八方”。

等待觀看節慶表演的旗人

健銳營作爲一支特種部隊,平時主要任務是訓練兼執勤。兵丁的訓練以雲梯登城爲主,同時有鳥槍射擊、馬術、騎射、鞭刀等。1750年,乾隆從天津、福建水師營中選拔了一批水師,效仿漢武帝用昆明池訓練水師的辦法,在昆明湖邊建造了健銳營的船營,定期操練水戰。兵丁每天定時在本旗的小教場內出操、訓練。每旗每半月合練一次,全營八旗每月合練一次,並定期接受皇帝的檢閱。

合練和閱兵在團城演武廳。這是一組集城池、亭臺、碉樓及校場爲一體的建築羣,從北向南依次包括團城、演武廳、西城樓門、放馬黃城和實勝寺碑亭等。其中,團城呈橢圓形,附近老百姓稱之爲“鴨蛋城”。城牆上有南北兩座城樓,城門上端嵌有玉石門額,分別雕刻“威宣壁壘”和“志喻金湯”,均爲乾隆御筆。城上的門樓,又稱閱武樓,是皇帝閱兵時隨行大臣觀看軍隊演練的地方。南門外是演武廳,皇帝閱兵時就坐在廳中央的寶座上。

北平淪陷時期,健銳營校場被圈入華北農事試驗場,部分建築已被損毀。海達·莫理循 攝

團城上的閱武樓

清代皇帝對健銳營都很器重。自團城演武廳建成後,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曾多次在此閱兵。乾隆作爲健銳營的創建者,閱兵次數最多。每次閱兵後,他都會即興賦詩一首,勉勵將士勤加訓練。出征歸來,乾隆總要對有功者晉官封爵,並幾次御製實勝寺碑記,以炫耀武功。

西城樓門,又稱梯子樓。健銳營八旗合練時,兵丁們在此演練雲梯登城。此外,它也是將領的指揮台。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燕京大學外籍教授林邁可在團城演武廳遊覽時留影。

健銳營爲清王朝南征北戰,參加了兩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戰、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戰和反擊緬甸犯滇之戰等,在乾隆“十全武功”諸多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鴉片戰爭爆發後,健銳營的大刀長矛終不敵洋槍洋炮,屢次全軍覆沒,死傷無數。1912年清帝遜位,健銳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旗營裡的旗人拆磚賣瓦,艱難度日。

歲月變遷,健銳營昔日營房早已所剩無幾,只在一些村莊裡還有少數傳統的旗人。香山腳下的團城演武廳、碉樓、八旗印房等,依舊向人們訴說着這支清代特種部隊的興衰。據紅學家們考證,曹雪芹中後期住在香山黃葉村,歸旗在健銳營正白旗。時至今日,這一帶仍流傳着關於曹雪芹的各種傳說。

文 | 本報記者 張小英

圖 | 哈佛燕京圖書館、杜克大學圖書館、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特別收藏

編輯 | 張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