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 能源低碳轉型釋放發展新動能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近年來,我國能源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各地光伏發電項目遍地開花,全面推動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
在南通市的一家供電公司的“綠色生態園區”內,多處建築實現了屋頂光伏全覆蓋,日均發電量突破15萬度,全面助力減少碳排放;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當地依託豐富的日照資源,實施了“光伏+治沙”綜合治理項目,利用廣袤的沙漠化土地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預計可達2億千瓦時,通過光伏板下的植被種植,每年減少土壤流失數千噸,爲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鑑的“綠色樣本”。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鏈增勢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5.4%、43.6%、42.8%。
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體系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有序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初步測算,上半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此前,國家能源局印發《國家能源局關於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指出要提升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確保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穩定的國內市場是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盤”“壓艙石”,因此要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堅持集中式和分佈式發展並重,加強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同時,大力發展分佈式光伏發電。
隨着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風能、光伏等新能源的裝機容量不斷增加,但其發電的不穩定性和間歇性也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挑戰。
爲了提升新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各地紛紛提出改進方案。安徽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以地源熱泵爲主,通過採用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天然氣分佈式能源、蓄能等核心技術,將多種能源相互結合,實現多能互補綜合利用,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6.9萬噸、氮氧化物2400噸、二氧化硫4800噸,節約標煤6.5萬噸。
業內專家表示,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要與新能源的穩定安全可靠的供應相適應,在過程中必須堅持“立”字當頭,使化石能源的退出和新能源供應的增加相適應。
在裝機規模迅速增長的同時,新型儲能仍面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隨着新能源的快速發展,電力系統對調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型儲能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是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重要手段,要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多元梯級協同發展,未來向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高效率、集中式、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保供與消納是能源低碳轉型的兩條主線,要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水平,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業內專家認爲。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規範光伏發電產業秩序,適時發佈產業規模、產能利用率和市場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導光伏上游產能建設和釋放,避免低端產能重複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