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今起停刊,英國歐盟又跳出來
(觀察者網訊)眼見香港《蘋果日報》今天(24日)起就要停止運作,頻繁炒作涉港議題、妄圖干預中國內政的英國和歐盟又坐不住了,打着“新聞自由”的幌子跳出來指手畫腳。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6月23日報道,英國和歐盟當天相繼就《蘋果日報》關閉一事發表聲明,公然顛倒黑白污衊香港國安法,無端指責香港特區政府“打壓新聞自由”。
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率先跳出來抹黑香港特區政府,不顧《蘋果日報》頻繁編造虛假新聞、抹黑香港特區政府和警察的事實,聲稱其關門是香港特區政府“壓制”所謂“反對聲音”,“是對香港言論自由‘不寒而慄’的打擊”。
拉布還在聲明中公開攻擊香港國安法,妄稱國安法“限制自由,沒有被用於維持公共秩序”。
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發言人納比拉·馬斯拉里(Nabila Massrali)當天也發表類似聲明,污衊香港國安法被用於所謂“扼殺新聞自由和自由表達”。他還聲稱《蘋果日報》關閉“破壞”了所謂的“媒體自由和多元化”。
針對歐盟方面的錯誤言論,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表示,歐方打着新聞自由的幌子,公然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原則,我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發言人強調,香港是法治社會,基本法和國安法明確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自由,包括言論和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採取行動,是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與新聞自由毫無關係。
“我們嚴正要求歐盟恪守不干涉內政這一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停止以任何藉口干預香港事務、干涉中國內政。”發言人說。
《蘋果日報》爲香港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黎智英於1995年6月創立。該報頻繁抹黑港警、詆譭特區政府、美化暴力行徑、煽動社會情緒,在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更是造謠“警察殺人”、“爆眼女”等事件,成爲香港持續動亂的源頭之一。
據“東網”等多家港媒報道,《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董事會23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蘋果日報》午夜起停止運作,並於6月24日出版其最後一期報紙,電子版於同日凌晨起暫停更新。港媒稱,有《蘋果日報》高管揚言最後一期報紙要“印100萬份”,但凌晨時分又稱“要看印發能否承受”再作決定。
6月17日,香港警方搜查《蘋果日報》大樓 圖自:澎湃影像
對於英歐打着“新聞自由”公然干涉香港事務的行爲,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22日已明確表示,有關謬論嚴重踐踏法治與司法獨立,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原則,我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發言人強調,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採取行動,是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與新聞自由毫無關係。特區執法和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符合法定職權、遵循法定程序秉公辦案,任何外部勢力無權說三道四。
延伸閱讀:
香港《蘋果日報》即將“入土”,送終的時候到了。
無論如何,《蘋果日報》是橫跨港臺的知名媒體,總該有些哭腔送行,但江湖上,哀悼致意的多嗎?這一點可參考臺灣。目前,臺灣蘋果聲明子公司財務獨立,運營不受香港狀況影響,但在5月18日就已停刊的臺蘋,已“悲壯”遁入網路,悲鳴者寡。相對於“反送中”那一年的熱度,臺蘋的後事,現在已是熱炒不起來的冷竈。
香港蘋果高層被捕的新聞,在臺灣毫無政治效應,蔡英文一個字不提,倒是國民黨妄想討好年輕人唸了幾句,批評港府限縮言論自由,但一如既往,基本沒人理。至於當初熱血撐港的那些所謂“社會精英”,現在或許缺乏當道的撰稿補貼,一片死寂。
畢竟,香港已無利用價值。臺蘋的“側翼總值”,估計還不如幾個低俗網紅。
香港蘋果我不熟,在送終行列裡,倒可談談臺灣蘋果爲何愈來愈毒,一路毒到入土爲安,還送行者寡。值得一談,是因爲《蘋果日報》在臺灣有其歷史價值,就像夏娃當初咬下去那一顆。對大陸而言,也有“禁果”的警示作用。
香港市民到黎智英大宅外抗議《蘋果日報》顛倒黑。圖片來源:大公報
“毒蘋”的起源與社會條件
2003年,臺灣蘋果創刊,首創全綵印刷配合低價搶市,首日零售量便超越臺灣所有報紙總和。當時引起臺灣社會極大震撼,乃因臺蘋以“小報”風格碾壓所有大報,其所講究的“全商業模式”,與傳統大報在報導尺度上的保守矜持,形成強烈對比。
小報風格,指得是源自西方的“狗仔文化”,專事挖掘名流隱私作爲盈利手段。在高度商業化與西方做派的香港,狗仔橫行是環境使然,但在當時相對保守的臺灣,臺蘋進駐一度引起不適。
不過,由於彼時臺灣社會正進行所謂“民主化”運動,崇洋精英集體以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新聞自由、階級重整爲由護航狗仔文化,爲臺蘋果開發出一片市場藍海。很快地,情勢逆轉,大報反過來適應小報,有樣學樣,潘多拉的盒子一開,還變本加厲。
狼師、嫩模、浪妻、人魔等等港式鹹溼字眼火速佔據人們視野,臺媒羣起仿效,又發明了許多臺式鹹溼。加上新聞照片的選擇,內容的浮誇與精簡,一切都經過精密的市場計算。狗仔文化的特徵,就是挑戰道德尺度,拿社會禁忌當提款機,以滿足讀者偷窺心理,唯利是圖。
狗仔文化起家的壹傳媒,封面一片香豔(資料圖)
美其名曰“自由多元”,長遠影響就是道德紅線的不斷後退,直到社會失去是非價值,人間只剩立場,再無公道。這樣的媒體,若沒有自由主義遮羞布,在儒家社會裡是沒活路的,商業模式既以無良套利,就必須“拜自由”。
但不能不提,臺蘋也曾經建立了正面口碑,就是幫爆料小民揭發各種社會弊病,也勇於超越藍綠打權貴。
臺蘋商業模式的特別之處是,在它創刊後約10年內,相對政治不沾鍋,政治版面佔比並不高,在當時狂飆的政治浪潮裡,反而給了厭惡政治的讀者一扇逃生門,尤其是“娛樂至死”的年輕讀者。低俗歸低俗,但對於喜歡反主流的年輕世代而言,臺蘋是別開生面的風景線。
想看政治新聞的讀者,不會選擇臺蘋,想獲得知識的讀者,也不會選臺蘋。由此,早期臺蘋奠定了“媒體速食”第一品牌的地位。
政治版面雖少,還是得報導政治,因此不可能完全沒政治立場,而臺蘋至少在2013年以前,還是泛藍色彩稍濃的媒體,主要被臺蘋瓜分讀者的大報是傳統被稱爲“風派”的中國時報。
在政治版面,臺蘋挑選了一些自由派的政媒名流爲其撐場面,藍綠皆有之,以維持其中間風派的政治路線。大陸讀者喜稱“黎少康”,臺蘋專欄作者趙少康就是個風派,也與黎智英一樣是個媒體老闆,因此以“嘴上滿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來形容他們最貼切。當然不能說這種人都沒理念,但從利益角度解釋他們的言行,出錯機率較低。
直到2012年,還不算太政治的臺蘋開始質變,該年,網路廣告量在臺灣正式超越報紙,趨勢飛快不回頭。當然不是隻有臺灣,全球報業賴以維生的廣告量與讀者羣,都受到跨國網路平臺的致命瓜分。
跨國網路平臺主要搶走的,就是臺蘋的生命線,年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