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殖民

邱逸愷

一直想着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改善更有效率生產線企業文化,如何能創造有意義、高附加價值的商品代工產業模式理應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但缺乏想像力創造力,喜賺快速財而輕研發的文化,使我們更難跳脫代工的角色。

當某一產品出廠價是10美元,而貨架零售價是100美元,國外原廠只賣設計,部份研發,而生產全委外代工,之後還能以高價在代工國家銷售,以原廠的角度來看這種商業模式太成功了。用以完美的管理和行銷,再監督好這些沒有定價權,又一定要喝你奶水代工廠,就可以獲取幾乎整段的獲利,因代工毛利普遍少得可憐。

大陸東南亞工資高漲,一心只想降低成本的思考方式,還有幾個選擇?若緬甸北韓可以,但之後呢?這和二十幾年前工廠大量移往大陸有何不同?只想做到最便宜,但爲什麼不想做到品質最好?品質最好自然就有定價權,像精品業中德國行李箱Rimowa,法國一線名牌愛馬仕香奈兒(雖然後兩者近年的價格水分越灌越高),蘋果系列產品等,都是藉其商品特殊性外觀條件,及最根本的品質,不需做促銷,反而每年還調漲價格,照樣吸引消費者追捧,甚至排隊訂購。

以上只是舉零售業中較著名的品牌做比較,其他中、上游產品中,歐美日同樣藉由核心技術,擁有巨大的商業優勢,就算是委外代工,也能掌握生產鏈中最關鍵的技術。而就算低階商品的委外代工,如成衣球鞋等,也不擔心仿冒,因爲原廠能借着不斷創新功能、行銷、找大球星代言等方式,鞏固市場佔有率瓜分市場份額

華人從不缺創業精神,又肯吃苦耐勞,但就是每天埋頭苦幹,又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又不重視純商業以外的環節,如文化、生活、藝術、美學等,在這種背景下成長髮展,要有創造力也難。歐美國家工時短,也普遍重視員工福利,個人也大都重視生活,能享樂,也才能從中激發出產品靈感,也因爲有深厚的文化蘊底,社會也重視非商業的活動,纔有各種人材不斷激發出創意。

一個在重視啓發、思考邏輯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另一個在重強記考試框架下,外加各種升學補習班荼毒出來的員工,哪一個會較有創造力?

一個準時上下班,工作環境良好,又肯投資員工的企業,另一個在責任制,可能有無薪假,也可能以外部員工約聘的體制,也可能順便要員工賣保險、信用卡的企業,哪個環境更能激發員工的潛能和向心力

追根究底還是與人的價值觀心態有關,使命感責任感越強,就越可能做出貢獻,否則員工福利太好,日子過太爽只是讓人生惰。對經營者而言,品牌之路雖辛苦,但若一味只是低價搶單不思轉型,就永遠只是追隨者,而不是創新的領導者

ACER、ASUS、BENQ、HTC等一路走來都非一帆風順,但都是某個時期的代表之一,路也還沒走完,期望這些品牌都還有再創光芒的一天,也寄望有更多的創新者,領導產業再前進。

作者邱逸愷,股市暢銷書作者,着有《多空策略交易》、《多空之鑰》、《多空交易日誌》,歡迎前往個人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