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飯圈入侵體育,是“害”不是愛

體育要向飯圈說不,眼下在全社會形成強烈的共識。

8月17日,中國乒乓球協會發布聲明,堅決支持公安機關打擊整治體育領域"飯圈"違法犯罪行爲。在此之前,公安機關積極出手,依法打擊整治"飯圈"亂象,讓違法者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

這些年,迎合消費社會、適應Z世代心理,飯圈文化的營銷套路、應援模式及其輿論聲浪,從娛樂明星平移到運動員身上。

大衆肉眼可見飯圈行爲侵入體育領域愈演愈烈,在頂級運動員和關鍵項目上尤爲突出,乒乓球成了重災區。

從社交媒體上粉絲之間的互撕謾罵、刷量控評,到線下追星時的圍追堵截、惡意攻擊,再到觀賽過程中的亂開閃光燈、言語不當……部分極端且失控的飯圈行爲,嚴重影響着運動員的比賽、訓練甚至日常生活。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失控的飯圈行爲,不僅限於乒乓球項目,還廣泛存在於跳水、游泳、羽毛球、女排、短道速滑等多個國內優勢項目中。

但傳統球迷與粉絲之間有着天壤之別,前者從體育出發迴歸體育,從運動員出發迴歸運動,尊重比賽結果,充分肯定奧林匹克精神。

而後者早已從"球迷"變身爲"星迷",無視奧運精神,背離競技體育原則,企圖反向干擾比賽結果,操控運動員的賽場內外。

飯圈文化對體育的強力滲透,重要表現形式就是網絡暴力。在一場又一場的網絡暴力中,粉絲以愛之名,獲得的往往是一種虛假權力的快感和羣體認同。

飯圈還廣泛流行一種提升運動員商業價值的"自我認識",即粉絲聲量關乎運動員市場價值。

現代體育確實大大拓展了運動員的商業價值,也給了運動員寬裕的成長空間及發展的可能性。不少優秀運動員成了社交媒體上的寵兒,但一個運動員商業價值的決定要素,始終是其競技能力、賽場表現、人格魅力。

體育飯圈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些幕後操盤手通過強大的線上組織運營能力,讓體育飯圈徹底淪爲淪爲商業收割機。

不少粉絲年紀小、辨別能力差,對粉絲們來說,很容易無差別接受拜金、攀比等扭曲價值觀,一些過火舉動甚至可能觸碰法律紅線。

對運動員來說,粉絲們橫衝直撞的戾氣、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毫無邊界感的追星行爲,會影響備戰心態、競技狀態和比賽安全。

我們要用法律和制度保護我們的運動員不受干擾、讓競技體育不被綁架。避免飯圈文化對運動員們的裹挾,讓他們能坦然地置身於社交媒體之中,而不是靠攻擊性情緒在網絡造神。

正如《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對待"飯圈"亂象,既要有反對的態度,也要有治本的行動。

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一起,公安機關近期公佈了一系列案例,形成明顯震懾。對畸形的"飯圈文化",不僅體育系統要發力整治,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也要協同共治。

比如,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涉及賽事選拔過程和考量標準的解說科普多多推廣,一些惡意帶節奏的大V、"粉頭",則要堅決封禁、嚴肅處理,斬斷背後推手藉機謀取流量紅利的路徑。

對於粉絲來說,面對喜歡的運動員,一次關注、一聲加油、一束鮮花、一張賀卡,便是最好的尊重、最真摯的祝福。運動員們也應利用自身影響力,引導粉絲理性觀賽,迴歸體育,多享受運動之樂。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