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診所來臨前 友善認證、移動式及遠距醫療先行

全臺有近百萬名因爲行動不便而難以自行就醫者,新設診所是否需要強制規範友善就醫空間成爲各界持不同看法。本報資料照片

預估再一年我國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然而超過一成的長者難以自理日常需求,加上有移動問題的身障者,全臺有近百萬名因爲行動不便而難以自行就醫者。然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法卻停滯。醫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吳欣席指出,診所空間改善需要一定資金,強推規定恐讓大規模診所獲利,小診所生存空間壓縮。

「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草案曾在2022年由衛福部提出,規範包含新設診所要有坐式馬桶,以及道路寬達90公分。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指出,看診原則就是「進得了診所、看得了病」,目前中央跟地方都是採用「獎勵」方式來推動友善就診空間。

根據「112年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獎勵計劃診所版」,衛福部給予一次性鼓勵基本方案給予5萬元,若符合無障礙廁所則給予15萬元,若有移位機、可移動產臺給予2至21萬元。新一期認證名單6月底即將公告,洪德仁指出,相信隨着新團隊上任,此意議題未來有更大的機會被重視,期待公部門資源可以挹注。

吳欣席指出,診所的重點是在提供醫療服務,並非沒有廁所設置就不能提供服務。對於沒有辦法下車的患者,醫師甚至可以去車上看,有移動式器材等可以提供民衆,再加上通訊診療的發展,並沒有必要在空間上強制要求。他也呼籲政府可以尋求替代方案,例如在人口密集處規劃無障礙廁所。

新內閣團隊上任後,是否重啓修法?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衛福部針對身障者就醫權利已經開過多次會議討論,但是修法只是最基礎的保障,第一線執業人員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面貌,以及實際執行難處。會透過醫療院所的措施分享讓高齡長者或是身障者有更便利的看診服務,如優先看診、到府服務等因地制宜的改善。至於未來是否修法還請外界給新團隊更多時間討論,也會請相關團體討論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