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最新演講:三重壓力的核心是信心不足、預期不樂觀

導讀:

7月16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2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先生帶來了主題演講“中國經濟的今天和未來”。

吳曉求表示,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做出了非常準確的判斷,我們面臨着三重壓力,今天可以看到,這種判斷是非常準確的。三重壓力的核心是信心不足,需求、供給、預期的關鍵還是信心不足。爲什麼?這就需要深刻剖析。經濟活動中如果信心不足的話,可能會出現內在的衰退,需求當然就會轉弱,信心肯定就會不足,動力也會出現問題。

吳曉求認爲,我們必須平衡好各方面的關係。他說,今天的中國,科學、理性、務實的精神比什麼都重要。信心最直接的就是來自於就業,消費增長是以收入增長、就業保障爲前提。過去經常看到一種說法叫做“刺激消費”,實際上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的情況下,消費是沒有辦法刺激出來的。因爲消費既是一種自然行爲,也是一種經濟行爲,當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時,消費纔會有超前性。

吳曉求表示,不同於東南亞小國,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非常強。他說,我不認爲中國經濟有什麼問題,中國經濟有很強大的內在生命力,因爲中國人通過四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已經知道什麼是市場經濟,加上中國人如此勤奮好學,已經掌握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理解了其中的靈魂。

人大教授吳曉求:我不認爲中國經濟 有什麼問題(來源:C位觀察)

“中國經濟的基礎真的非常好,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理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一切都會好起來,一起都會充滿希望。”

以下爲演講全文: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多數實踐表示,經濟發展總體上是非常好的,原因是我們在不同時期比較好地處理好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正確處理並優化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領域的邊界,始終是我們處理經濟問題的基本着力點。當我們充分尊重了市場的作用和規律,經濟就生機勃勃,問題就會少,而有形的手作用太大時,經濟就會出問題。我們在構建發展模式的時候沒有完全照搬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的路子,當然也徹底拋棄了原來那套計劃經濟體制,就是一直在政府和市場之間尋找一個最優的邊界。這個邊界是動態的,但總的趨勢是讓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總結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經驗的時候得出的精闢結論,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處理中國經濟問題最核心的基本原則。現在問題之所以比較多,與尊重這些基本原則有密切關係。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做出了非常準確的判斷,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從今天看這種判斷是非常準確的。三重壓力的核心是信心不足,需求也好、供給也好、預期也好,關鍵還是信心不足。爲什麼會信心不足?這需要深刻剖析。經濟活動中如果信心不足就可能出現內在的衰退,需求就會轉弱,信心不足,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會出現問題。今天的中國經濟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結構和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也在考驗我們的智慧。

我們必須平衡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對一些重大事件,要有一個科學的認知。今天的中國,科學、理性和務實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對重大問題的處理走向極端,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心。信心最直接來自於就業,當就業出現了嚴重的困難,消費怎麼增長?消費增長是以收入增長、就業保障爲前提,樂觀的預期纔可以促進消費增長。過去經常看到一種說法即刺激消費,實際上如果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消費是沒有辦法刺激出來的。因爲消費是一種自然行爲,也是一種經濟行爲,當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消費纔會有超前性。

人大教授吳曉求:消費是刺激不出來的!(來源:C位觀察)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最重要的基礎平臺是制度和法律。政策雖然可以減弱經濟的短期波動,但解決不了長期發展的趨勢,解決不了人們的信心和預期,只有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才能構建良好的預期,才能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剛纔我也認真聽了張五常教授對人民幣在這麼好的條件下沒有實現可自由交易的疑問,提出關稅調整與人民幣市場化、國際化的政策建議,這是一條值得重視的政策建議,但人民幣之所以現在還沒有實現可自由交易,與我們對未來中國金融模式的判斷有密切的關係,也與一旦開放金融,風險有多大的判斷有密切關係,更與我們的法制完善有密切的關係。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可自由交易幾乎完成,匯率改革有了重大進展,史稱“8.11”匯改。匯改半年消耗了9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我們要分析爲什麼這麼短時間內外匯儲備減少得這麼快?中國經濟增長不像東南亞國家那樣,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資本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一定是因爲內生性資本和居民在購買這些外匯儲備。這裡涉及到市場主體和居民對未來的信心。信心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法制。我不認爲中國經濟有什麼大問題,中國經濟還是有強大生命力,中國人通過四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已經認識到什麼是市場經濟,中國人又如此勤奮、好學,已經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理解其中的靈魂,一定有一種因素影響着他們的預期和信心,這就是法制。

很多學者都十分關心政策的調整,包括諸如存款準備金和利率調整。短期政策不是不起作用,但畢竟是短期的。實際上,比政策作用更大的是制度,就是如何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如何進一步推動以市場化爲導向的改革,如何全面擴大開放,如何不斷完善法制,讓每個人有積極性、有信心、有追求,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激發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個人都能創造輝煌,所以纔有改革開放的奇蹟。我們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很重要的是要讓所有的市場主體都有積極性、創造性和夢想。在制度設計上,我特別重視宏觀層面上的競爭機制,微觀層面的激勵機制。

中國經濟的基礎非常好。如果我們用改革開放的思維就一定能找到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辦法,這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這十六個字是過去四十年的真經。首先,是把束縛我們思想的那套桎梏徹底打碎了,解放了中國人的手腳,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貢獻。多少年來中國都是貧困的,貧困和飢餓是這個民族深刻的記憶。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爲什麼中華民族處在飢餓和貧困狀態?原因何在?中華民族是勤勞而又智慧的民族,但卻一直處在貧困狀態,一定會有一種力量嚴重約束着他們,這就是思想桎梏。改革開放把束縛中華民族多少年來的思想桎梏打碎了,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所以,我們要十分重視制度和法制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基石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是中國金融現代化的基礎。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全面提升中國金融的功能,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有利於推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找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其標誌就是註冊制的改革。相當長時期中國發展資本市場處在探索期。在過去一個相當長時期裡,很多人不理解中國爲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如何發展資本市場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目標在哪裡。2019年在上交所科創板試行註冊制,意味着我們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即中國資本市場必須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註冊制改革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真正進入市場化改革的時代。資本市場的內在要求就是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選擇什麼樣的企業上市,資產如何定價,必須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過去我們都是通過外部力量來推動市場發展,所以我們走了一些彎路。

人大教授吳曉求:未來股市如何發展 這兩點非常重(來源:C位觀察)

回望過去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三十二年,我們有很多的總結,但更重要的是未來五到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如何發展。我認爲,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在發行制度註冊制改革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目前的註冊制改革只是完成了由市場機制去選擇上市公司,由市場機制去定價,但全方位的註冊制改革意味着在資本市場所有環節都要市場化。除了發行制度外,上市、併購、退市、信息披露、監管體制以及對違規違法行爲的法律體系調整,這些都要做系統而徹底的改革。適當的時候要在全市場推行註冊制。

第二,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制化要有根本性的變化。有了法制化纔有國際化。中國是一個大陸法系的國家,從國際資本市場發展案例來看,大陸法系國家很少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如何在大陸法系的基本框架中吸收英美法系有利於資本市場發展的法律元素,調整中國的法律結構,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這是我們面對的非常複雜的任務。

我欣喜地看到在深交所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試點,我們做了新的探索,包括特別投票制度、特殊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訴訟的代理人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大陸法系中沒有的。我們吸收了有利於資本市場發展的元素,從而可以看出中國資本市場如同中國的市場經濟一樣,正在進行一種創造性的探索。

第三,國際化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目標。我們一定要把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成新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我們心中的夢想。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意味着我們的法治要進一步完善,契約精神要提高,透明度要改善,經濟要有可持續的創新能力,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終有一天中國資本市場會完全開放,人民幣成爲可自由交易的貨幣,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比例提高到15%以上,中國資本市場就已經是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了。這時,中國社會也就已經現代化,這就是中國金融開放和國際化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