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未來作爲主流的邊際資產不是房地產

(原標題:吳曉求:未來作爲主流的邊際資產不是房地產)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研究局聯合主辦的“2022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會上表示,未來作爲主流的邊際資產一定不是房地產,而是要轉向證券化的金融資產。房地產價格太高,的確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嚴重負擔,對年輕人來說是沉重的壓力,會導致社會變得不安全,這與中國金融體系的不發達有關。如果我們的金融體系很發達,就會有多樣化的流動性好的金融資產供投資者配置。

12月8日至1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對此,吳曉求認爲,這表明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的重點在“三化”: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

談及對明年經濟的展望,吳曉求的判斷是,有難度,疫情應不會比2020、2021年嚴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慢慢減輕,但國際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存在,着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是未來的重要任務。經濟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比經濟政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者們太過關注短期政策的調整,比如貨幣政策是調準還是調利率,這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穩定人們的信心,讓人們有穩定的預期、有安全感,這不是簡單降息、降準就能解決的。我們一定要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前行,重點是完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同時配以靈活的政策,中國經濟以及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是有希望的。

以下爲演講實錄:

吳曉求:前面的嘉賓對中國明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在增長,包括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都做了很好的分析,也爲我的發言做了一些鋪墊。我來講一下如何實現財富成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經濟增長最後可能還是要歸結到居民的財富有沒有增長。

最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協會的論壇,都會讓我講一講金融改革問題。我對房地產沒有什麼研究,但是從經濟學常識出發,我知道未來作爲主流的邊際資產一定不是房地產,一定是證券化的金融資產。

大家都非常關心明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增長。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和中國金融的結構性變革有密切關係,中國金融體系正處在轉型之中,正從傳統金融體系向現代金融體系轉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中介化,或者說金融脫媒。也就是說,社會投融資活動要逐步通過市場來完成,圍繞市場展開,投資還是融資都應該逐步市場化,這是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發展最強大的推動力。

在中國,金融脫媒相當長時期受到了抑制,或者說金融的市場化受到了壓抑。最近一個時期,我們深刻認識到了金融現代化的重要性,深刻認識到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所以金融脫媒的進程有所加快。金融脫媒另一種表述是去中介化。從這個意義上才能正確理解資本市場在最近一個時期有較好的發展,主要來自於金融的結構性變革。

金融爲什麼要進行結構性變革?第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是趨勢,不可逆轉;第二個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有客觀需求。

有關部門說,2021年人均GDP將接近12000美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去年是11000美元,由於匯率變動和經濟增長因素,2021年可能接近12000美元。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的表述,經過15年的努力,中國要成爲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可能達到25000美元。在經濟增長和人們收入水平提高過程中,無論是融資還是投資,都需要健康、發達、風險匹配的資本市場。

從融資方的角度看, 如果融資市場化,融資方發行的是10年期的債券或者普通股股票,當然會根據自身的目標、產業特徵去配置資產。從市場融資對企業是有保護作用的,避免了經濟政策的短期干預,對企業的預期是有利的。

從投資者角度看,我們從小康社會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過程中,金融體系要爲社會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結構上要匹配,流動性要好。多元性、多樣化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標誌。我們有時候總想回到單一金融業態,這不符合現代金融的發展趨勢的。現代金融的發展趨勢是功能的多元化、業態的多樣性。

所以,從資產選擇角度看,金融市場不發達,很多人有了錢就去買房子,這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加劇了房地產價格高企。我不研究房地產,但是,我知道房地產價格太高,的確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對年輕人來說是沉重的壓力,他們一生都處在壓力之中,這會讓社會變得很不安全。這種狀況與金融體系不發達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國金融體系很發達,資產流動性很好,有多元化的金融資產,投資就會流向這個領域。

社科院有一個報告說,中國居民67%的資產都在房地產上,這是很危險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是這樣一種居民資產結構。他們的資產更多的是金融資產,其中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就佔據重要位置。我們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爲證券化金融資產的風險很大,特別是權益類的股票風險很大,導致所有投資股票的人都有賭一把的心態。總書記說,房住不炒很重要,房子炒來炒去,過度金融化不好,應該回歸其本來的屬性。

我們應該更好地去改善居民的資產結構,金融資產特別是證券化金融資產的結構比重提升是基本趨勢。社保基金是中國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它每年的收益率在7%-8%,其中60-70%配置固定收益證券,30%左右配置權益類證券。固定收益大概4%左右收益率,剩下超出的部分收益當然是權益類資產帶來的。我們看看社保基金每年的收益率以及資產組成就很清楚,打破了社會上關於股票市場只賠不賺的謬論。

我說這些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想說明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我們已經深刻理解了資本市場重要性。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發展資本市場方面有三個問題沒搞清楚。哪三個問題呢?第一個是在中國爲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第二個是怎樣才能發展好中國資本市場?第三個是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目標在哪裡?

這些年,我們慢慢搞清楚了這三個基本問題。我對註冊制改革給予高度評價。有一次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公報提到,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這是非常精準的概括,已經準確地認識到在中國爲什麼要發展資本市場,因爲是它現代金融的樞紐,現代金融又是經濟的核心。因爲有了這種認識,所以,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改革方法和正確的發展方向,先是在科創板推行註冊制改革,一年之後又在創業板完善註冊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未來在資本市場上要全面實行註冊制。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是“三化”。第一是市場化。註冊制改革就是市場化改革。市場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定價。上市公司值多少錢由市場說了算,投資者根據其產業屬性、管理團隊以及未來成長性給出定價,這個定價不僅僅是一個現期利潤的函數,更是未來預期的函數。二是通過市場讓成長型企業上市,成長性成爲選擇上市公司的首要因素。因爲投資者是追求收益的,而不是維護某家企業的重要性的。爲什麼註冊制是從發行制度開始?就是要由市場來決定讓什麼樣的企業上市,以及讓市場機制決定股票價格,實現市場化定價。

第二是法制化。“九字方針”: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就是法制化的具體體現。法制化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不斷完善與註冊制相匹配的法律體系,特別對嚴重違規違法行爲如虛假信息披露、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都要給嚴厲處罰,爲此,一方面我們要修改了《證券法》《公司法》,還要修改《刑法》,繼而讓法律對違法行爲產生嚴重的威懾作用,這個市場才能規範,這個市場纔有公平。二是,根據中國的實踐來完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中國是一個大陸法系的國家,根據國際經驗來看,大陸法系國家的資本市場相對不發達。這裡有一個德國模式和美國模式的比較。德國製造業很強大,資本市場相對不發達。中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很多人邏輯得出大陸法系國家資本市場很難發展起來,因爲一系列內外部因素約束了市場的發展,因爲資本市場發展需要制度的放鬆和靈活,不能刻板。比如說,對於高科技公司而言,可能不能實行同股同權、一股一權的制度,公司創始人或技術核心團隊必須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如果資本介入後他們成爲少數股東,這個公司基於資本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可能很快就會走向沒落。爲什麼實行註冊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調整我們的法律結構,以適應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所以,深交所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的重大進展就是對公司治理結構、特殊投票權制度給予了確認,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法律層面,比如代理人訴訟制度,我們現在已經試行了。過去法院不受理代理人訴訟、集團訴訟,因爲我們沒有這種法律基礎。代理人訴訟制度對法官的要求很嚴格。這種法律調整是中國法律結構的重大變革。代理人訴訟、集團訴訟既要有法律的支持,又要有法官的專業判斷,對法官要求很高,構建一個與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法官隊伍很重要,中國的法律體系在註冊制的基礎上有了某種意義上的提升,雖然我們仍然是大陸法系的基本架構,但是吸收了英美法系某些特殊內容,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第三是國際化。註冊制改革給國際化創造了條件。中國資本市場的境外投資者只佔3.5%,這與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中國大國的地位不匹配。我們必須着力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着力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我希望到2035年之前,要超過15%。在美國市場,國外投資者佔比15%左右,倫敦市場和東京市場國際化更高,中國經濟結構特徵與美國有些類似,內生性資本在經濟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所以,能達到15%就是很高的比例。目前的障礙在於人民幣沒有完全國際化,人民幣沒有實現可自由交易,這影響了市場的開放。註冊制也要求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要成爲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資本市場必須不斷開放。開放的市場需要完善的法制、良好的契約精神、足夠的市場透明度,需要堅實的人民幣長期信用。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法制、契約精神、透明度以及如何在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保持人民幣的長期信用,是我們未來改革和制度完善的重點,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是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主要任務。

至於2022年經濟走勢如何?我想,複雜且有些困難。疫情不會比2020、2021年惡劣,我們終將找到有效的辦法與病毒相處。我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會減輕,國際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存在,着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是未來一個重要任務。

經濟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比經濟政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者們有時太過關注短期政策,貨幣政策是調準還是調利率,這個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穩定人們的信心和預期,要讓人們有信心,繼而積極地投資,這不是簡單地降息、降準就能實現的。我們一定要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前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同時配以靈活的政策,我想,中國經濟以及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是有希望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