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博士:當下一代大概率難以超越父母,如何走好教育之路?

來源:外灘教育

本文共5900字,閱讀約需11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AI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不少家長對未來教育產生了迷茫。知名計算機科學家、硅谷資深投資人吳軍博士認爲,儘管AI技術日新月異,但教育的底層邏輯始終未變,尤其是教育內卷的態勢,並不會改變。在新書《卓越》中,他直言,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是兩回事;當教育回報率不斷降低,每個家庭更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AI技術的不斷迭代和發展,讓已經日益內卷的教育環境,更多了一種惶恐和茫然無措。

作爲計算機科學家、硅谷投資人,吳軍卻認爲,很多關於AI和教育的討論,其實是一種僞命題。因爲無論AI的技術如何更迭,教育的底層邏輯其實並沒有改變,教育內卷的現狀也不會消失。

很多家長熟悉吳軍博士,是因爲《大學之路》這本書。8年前,他的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斯坦福大學,他在這本書裡回顧了自己和女兒走過的求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的過程,以及對教育的理解。

2年前,他的小女兒也從高中畢業,完成了大學申請。陪伴兩個女兒的教育之路,以及長期以來對教育問題的思索,讓他試着釐清一些教育的底層邏輯,並寫進自己的新書《卓越》。

作爲一位對教育感興趣的父親,同時也是一位站在科技和商業前沿的科學家,他經常能以一位“局外人”的身份給出一些犀利的觀點。

他直言,今天似乎人人都很關心教育,但是,重視教育並不等於會教育,多投入時間和金錢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育結果。教育自有其規律,不會因爲我們心急或者增加投入就發生改變。

當教育回報率不斷降低,全球教育軍備競賽進入到一種“存量競爭”,家庭和個體更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目標,以及通往卓越之路。‍‍‍‍‍‍‍‍‍‍‍

吳軍博士

如何對待

必然會發生的教育內卷

談起今天的教育內卷,吳軍覺得,這是人口增加和競爭激烈下的必然結果。

可是,教育內卷究竟會帶來什麼?他根據自己和孩子的學習經驗,以及對身邊人的觀察後發現,當學習成績達到一定程度後,再投入時間訓練,成績也不會再提高了。

爲證實這一想法,他專門調查了中國一些大學,比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每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發現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果以拼分數爲目的、半軍事化管理的強化練習對提高成績有好處,那麼這些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應該隨着最近10年教育內卷程度的加深而穩步提高。

事實卻是,從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間,這些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沒有明顯的變化,每年的變化都在浮動範圍之內。

越來越高的教育投入,並沒有使學生的絕對成績產生變化,反而對個體造成了一些傷害。

顯而易見的是,參加過多補習班,一遍又一遍地刷題,讓學生的睡眠時間越來越短,身體發育受到影響,這樣的壓力甚至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讓他們原本該自由發展的天性受到抑制,失去對知識的興趣。

教育內卷的結果,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吳軍還將今天國內大、中、小學生在課程學習上花的時間及學習效果,和30多年同齡人在每一個階段花的時間以及得到的結果,做了對比。

他觀察到,今天這一代學生雖然在語文、數學等考試課程上花了很多時間,且很早就開始了計算機編程方面的培訓。但結果卻是,除了在簡單的計算機編程方面普遍有進步之外,在數學、語文、自然科學上,都沒有表現得更好。特別是一些進入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學生,他們的數學運算能力、解決計算機難題的能力,都差強人意。

吳軍認爲,這和他們在學生時代僅僅靠強化訓練的培養方式有關係。單純增加學習時間,大量重複性地做題,對個人的思維鍛鍊和個體發展,有害無益。

正如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所說,教育內卷使我們的整個教育系統和學習系統發生了退化。其中,教育系統的退化是在整體層面,學習系統的退化則是在個人層面。

既然內卷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爲什麼還讓全球範圍內的父母趨之若鶩?這背後主要源於中產父母對下一代超越自己的渴望,以及對階層滑落的恐懼。

清北和藤校畢業的父母,大概率會希望孩子也能上這樣級別的學校,不要比自己差。可是,從數據統計來看,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吳軍在清華大學的學妹、雨果獎獲獎者郝景芳,曾做過一個統計估算。

她將清華、北大一年錄取的博士、碩士、本科生加起來,大致有3萬人。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會留在國內,其中又有一多半會留在北京,也就是1萬多名清北畢業生。

假設這1萬多名畢業生兩兩組成家庭,那麼至少組成5000個“清北家庭”(當然這是一種極端假設,實際家庭數量遠遠不止)。而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會招多少本科生呢?大約600人。

也就是說,即使把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全部給“清北家庭”子女,也有九成孩子是上不了清華北大的。

吳軍發現,即使估算得更寬鬆一點,結果也至少有六成“清北家庭”的孩子上不了清北。

因此,家長希望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這一期待可以理解,但是並不合理。特別是名校畢業的父母,下一代想要再考上名校的概率,並不會比父母更高。

這一情況還不只是發生在中國。

吳軍表示,在美國,硅谷和紐約的名校畢業生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那些畢業於名校,在各大公司擔任要職,有着非常光鮮的履歷,孩子卻未必能“青出於藍”,上不了美國名校的,也比比皆是。這同樣符合前面所說的統計學概率。

據他這10年來的觀察,大約從2013、2014年開始,硅谷地區的華裔二代進入美國名校的總人數基本不再增長。十年前能橫掃美國排名前五大學的申請材料,放在今天,至多能被一所排名前十的大學錄取。且美國排名前20名大學的華裔學生比例,在最近十年並沒有提高。

當名校提供給亞裔學生的比例保持不變,也就意味着無論怎麼卷,都只能陷入一種“高投入、低迴報”的存量競爭。

如果大家能想通這一點,很多名校畢業的中產父母,應該能更理性看待“內卷”。

認清教育的目的

取法乎上

認清現實後,再來看內卷之下的“雞娃”,就會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吃力不討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可能看不到什麼效果。

然而,想要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還需要對“教育的真正目的”,做一次正本清源的思考。

吳軍表示,

如果一個人把教育的目的,僅僅理解爲是獲得學歷,那麼,他即使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人生和職業道路上也走不遠;

如果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將教育的目的理解爲獲得學歷,那麼帶來的一定會是非常嚴重的內卷。

正因爲對教育目的認識不清,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且在不同國家的升學遊戲規則下,各有各的卷法。

他經常見到,很多美國亞裔高中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課外活動,單純只是爲了升學,而非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

比如,他遇到過一位華裔學生,在高中時就一邊創辦俱樂部、一邊辛苦創業。

可是,當他收到一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後,馬上就把已經完成了80%的創業項目扔到一邊,俱樂部也交給其他人,再也不管了。因爲他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爲了提高申請大學的競爭力。

後來吳軍瞭解到,這個學生在大學裡不僅學得很吃力,還一直在找最容易的專業選修課湊學分。功利性的升學包裝,並沒有讓他獲得持久的競爭力。

明確教育的目的,爲什麼很重要?因爲它對學生和家庭的教育行爲、教育決策,都有着高屋建瓴的指引作用。

如果一個孩子把教育的目的,設定爲拿到名校的錄取,他的發展後勁可能也就止步於此;

如果一個孩子把教育的目的,簡單理解爲掌握謀生技能,無論從多麼好的學校畢業,未來到“大廠”打工可能就是職業天花板。

那麼,從孩子的長遠未來考慮,應該設定什麼樣的教育目的?

在吳軍看來,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於能讓人明辨是非、提高判斷能力、拓寬見識。簡單來說,教育要能使人獲得自由。

他還總結了成功者身上不可缺少的共性特徵:

在別人都隨波逐流、判斷不清形勢時,他們能判斷清楚;

在別人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遠見時,他們有超出常人的見識;

在別人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時,他們能做到。

這些共性,與名校和學歷沒有必然聯繫。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看問題還停留在表面,判斷力也不比同齡人高的孩子,未來也不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在今天,如果以“明辨是非、提高判斷力、拓寬見識”的目的來看待當下的教育,個體的行爲和決策,也就有了全新的參考系:

比如,在學習某些學科知識時,不能滿足於會做幾道題,而是要培養和鍛鍊知識背後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

帶孩子出去走一走、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出自興趣的閱讀和思考,或許不能對升學和成績有直接的幫助,卻能開拓眼界,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見識……

如果在教育目的的設定上“取法乎上”,也就對腳下的教育路徑,多一份胸有成足的淡定。

放棄不切實際的教育目標

或許會有家長覺得,即使明確了教育的目的,在涉及到教育決策和選擇時,依然無法“一勞永逸”,還是會有很多糾結和不知所措。

這是因爲,僅僅明確教育目的是不夠的,在吳軍看來,不同個體和家庭還應該有自己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是兩回事。

首先,教育目標的設定,應該與各自的家庭情況相匹配。

簡單來說,即使最終的教育目的相同,但是工薪階層家庭和那些“家庭有礦”的孩子,所走的路也不一樣。階段性的目標,必然有所不同。

對一個來自中下層家庭的孩子來說,掌握有效的、能夠發揮自己專長的謀生手段,應該是教育的首要目標;

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後,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實現人生價值,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可以作爲第二個目標。

此外,教育目標的設定,也體現在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選擇。

在吳軍看來,出身普通家庭、需要在本科畢業後考慮就業的學生,走專業教育之路,比起走通識教育,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他身邊有不少華裔朋友,爲了讓孩子成爲精英,把孩子送去那些名氣很大,但並不重視專業教育的大學,最後發現,孩子畢業後空有一個漂亮的文憑,卻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缺乏良好的通識教育,他可能難以走遠;

可是如果缺乏專才教育,他可能難以在這樣一個高競爭性的社會裡謀生。

畢竟,不管做什麼,孩子只有在某個領域有專長,纔有可能出類拔萃。且掌握一技之長這件事,最好在走出校門前完成,畢業後,只有極少公司會像學校培養學生一樣培養剛入職的年輕人。

吳軍建議,最好在選大學時,就應該設定好這一階段的教育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比如,哈佛、耶魯這樣的藤校比較注重通識教育,如果本科生畢業去申請谷歌或微軟,面試官更可能傾向於麻省理工或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畢業生,甚至是加州伯克利、密歇根大學等公立大學的畢業生。

或許正是因爲這種例子太多,今天很多美國華裔學生不再單純追求進名校,而是會根據未來的發展需求,選擇大學和專業。

吳軍對比了兩個女兒就讀高中的畢業生申請數據發現,2022年和近七年來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中,選擇工科和商科見長的學校(比如MIT、加州理工、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的人數,比7年前多了許多;選擇以通識教育見長的學校的人數,卻明顯減少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有網絡課程資源的極大豐富。今天,通識教育的課程完全可以通過MOOC等網絡平臺學習。因此,過去先打通識基礎再培養專長的受教育方式,正在逐漸被打基礎和專長培養同步進行的學習方式所取代。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每個人的教育目標,不僅受限於自身的條件,也和其生活環境和社會需求有關。

比如,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選擇,也在受國家政策導向的影響。當國家或者社會需要讓一半年輕人被分流到職業教育的軌道上,而不是鼓勵所有人都讀大學時,必然會有一部分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目標——究竟是要進入普通大學,還是轉入職業教育賽道。

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如果設置了不切實際的教育目標,不僅可能無法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還會感到迷茫,甚至懷疑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教育不平等的背後

是職業的不平等‍

如果說,教育內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那麼教育不平等,同樣如此。

2021年,《我在北大附中上學的一天》的短視頻,曾在網絡上引起關注。視頻裡的高中生一天只上三門課,有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下午5點半就放學,放學之後也沒有關注。

圖片來源:《我在北大附中上學的一天》@瑞清ching

很多人羨慕地說,自己的學校什麼時候纔能有這樣的教育;還有更多人從這一視頻裡,看到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吳軍看來,不論總體教育資源有多麼豐富,教育都難以做到絕對公平。只要不同學校之間存在自由發展的空間,就會有好有壞。且教育本身具有篩選功能,它也決定了教育不可能實現絕對公平。

他以美國爲例,教育資源看似更豐富,也更開放,但頂級大學就那麼幾所,絕不比國內進清華、北大容易;頂級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

此外,大學錄取規則中也沒有絕對的公平,很可能在學業上同等優秀的學生,有的上了排名前10的私立名校,有的只能上州立大學,甚至無緣一些好的州立大學。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現有的高考制度,反而是做到了公平性,當然它也還有一些待優化的空間。

他還表示,教育的不平等,背後根源其實是職業和社會分工的不平等。

社會永遠會有分工,有人從事科技產業、金融服務,也會有人在餐廳做服務員、廚師;

在寫字樓裡,有人從事白領工作,有人從事清潔工作。

當不同職業受到的待遇、收入差異過大,職業之間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必然會落到教育競爭當中,而且是一場教育資源懸殊的軍備競賽。

也只有追求不同職業的平等,創造更公平的就業環境,對各行各業給予充分的尊重,所謂的教育公平問題、以及教育內卷,纔有可能解決。

那麼作爲個體層面,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下,我們究竟要做些什麼?

或許,重新理解教育和學習,變得十分重要。所謂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還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學會理解世界,包括在知識和邏輯上理解世界;

二是學會運用知識,而不是單純學習書面上的知識;

三是終身學習,搭建自己和人類思想之間的橋樑,而不是離開學校就不再學習了。

吳軍尤其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早在《大學之路》寫一書時,他就提醒,今天,我們不僅要關注學校教育,還要重視孩子走出學校的教育。

尤其在知識和信息更新飛快迭代的時代,絕大部分人接受知識的速度,都慢於時代的步伐,且隨着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導致競爭的激烈化,終身教育和學習的意識,也變得越發重要。

另一方面,終身學習,也並非僅留在掌握新技能上,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結構裡,每個人都需要創造自己在社會中的發展空間,包括自由挑選職業、自己管理人生。這也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內容。

吳軍建議,當教育不平等與教育內卷一樣,不可避免存在的時候,我們更要重新看待“學習”,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來自Pexels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