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春烘焙學院」進駐臺南崑山科技大學 「客家系麪包」呼應客家文藝復興

(吳寶春烘焙學院推動客家文藝復興與當代烘焙運動,推出一系列客家系麪包。圖/吳寶春烘焙學院提供)

志在打造臺灣爲「世界烘焙之都」的麪包大師吳寶春,繼去年與線上學習平臺「Hahow好學校」合作推出線上烘焙課程,完成線上「吳寶春烘焙學院」初步夢想,今年再度宣佈,吳寶春麥方店將與臺南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產學合作,設立「吳寶春烘焙學院」新品牌,開設實體門市。吳寶春表示,雙方培養烘焙人才理念相同、得獎作品酒釀桂圓使用了臺南東山煙燻桂圓,以及慶祝2023年臺南建城四百週年等原由,決定於崑山科大設立『吳寶春烘焙學院』新品牌,成爲烘焙業產學合作新模式。

臺南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向來以廣邀金牌大師級星級飯店主廚擔任師資聞名,今年更與吳寶春麥方店設立「吳寶春烘焙學院」,校長李天祥表示,以往與合作實習單位多爲餐廳及飯店,工作內容多爲餐廳內外場,着重中西餐廚藝及餐廳服務,以烘焙爲工作內容的實習單位較少,且多爲飯店的烘焙坊或較小型的獨立烘焙業者,導致部分烘焙專長的學生選擇餐廳內場廚房作爲實習場域,在實習工作上原本所專精的烘焙強項較難有所發揮。

李天祥表示,透過參與『吳寶春烘焙學院』的成立與運作,學生的專業與興趣可以充分對接實習單位,提升專業知識,習得更多實用技能,畢業後成功與業界接軌。」同時,臺南崑山科技大學校長李天祥將授予寶春師傅崑山科大最高殊榮職位「榮譽講座教授聘書」,感謝寶春師傅傳承麪包工藝不遺餘力。

「吳寶春烘焙學院」將由吳寶春麥方店主廚團隊進駐,大三將升大四的崑山科大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可透過面試、實務操作等測試,錄取至「吳寶春烘焙學院」,在校展開大四餐飲校外實習課程。整間門市從CI識別、空間設計到內場的產品設計、製作、外場督導的銷售、行銷、經營管理SOP等,將由吳寶春團隊和繫上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實際操作,透過前店後場經營模式,讓學生於就學期間得以每日參與生產、營運和店務實作,從做中學,學中做,提升烘焙工藝,儘早與烘焙產業無縫接軌。

全新品牌「吳寶春烘焙學院」將延續「以麪包閱讀世界,以麪包閱讀臺灣」精神,首發將聚焦「以麪包閱讀客家」,呼應客委會倡議的「客家文藝復興」。曾任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文化局長的文化工作者、詩人鍾永豐表示,以米食爲主的客家人向來與麪包不親,但吳寶春師傅從客家人近山居耕的飲食傳統中,試出其在麪包製作過程中的應用與舒展之道,不僅擴展了當代烘焙的領域,亦爲推廣有機、自然的裡山生活,提供了鮮活的動力。

吳寶春麥方店精挑裡山客家風土食材,演繹裡山客家飲食文化,解構、重組,再轉譯爲麪包語彙,以8款工藝麪包如「梅引茶金」、「客家擂茶麪包」、「擂茶克林姆」、「長年圓滿餅」、「長年不老生吐司」、「艾草香根蘿蔔」、「客家小炒披薩」、「花生拔絲麻糬」等詮釋當代客家系麪包。行政總主廚謝忠祐說,客家系麪包設計的靈感源自於客家飲食文化,大量使用客家食材和元素,重新解構、演繹,將客家飲食的色、香、味、形在麪包中開展。

例如援引早期客家茶金文化而生成的「梅引茶金」麪包,即採用了新竹一帶、有「着蝝茶」一稱的東方美人茶,加入以長時間低溫發酵的液種中,放大茶香風味,配方無油無糖、卻口感Q軟,把客家元素以寶春師傅團隊改良過的歐式麪包手法呈現,讓客家元素有了當代的面貌。

來自屏東內埔的寶春師傅暨主廚團隊浸淫客家飲食文化、挖掘客家風土食材的過程中,援引客家兼容幷蓄精神,廣納相關小農食材,豐富滋養客家飲食文化內涵,例如此次推出的客家擂茶麪包,特別納入臺灣特有原住民傳統作物「臺灣油芒」。臺灣原生油芒企業社創辦人、前中研院研究助理徐子富說:「全球戰爭、氣候異常,『在地食材在地生產』概念成爲全球趨勢。而『臺灣油芒』是臺灣特有種,性質類似小麥,營養卻高於小麥,且整株可用,得以同時滿足人類與家畜的需求。若在肥沃農地以精緻農業的形式栽培,一甲可以產出1800公斤,相同條件下的平均面積產量皆高於小米、紅藜,是很具潛力、足以在地栽種生產的超級食物。」

「臺灣油芒」早期僅見於原鄉部落,在原住民餐桌消失了近60多年後,2011年中研院提出復耕計劃,在農委會協助推廣下,2019年略有所成,目前尚未大面積種植,但其耐貧脊、友善土地環境特性,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可作爲類似五穀雜糧的主食外,近年更被業界用來搭配小麥粉,製成加工品,高營養價值被視爲超級未來食物。

「客家擂茶麪包」是以客家擂茶尚未槌磨成粉狀的南瓜子、芝麻等加入麪糰中,輔以蜜漬金棗,再援引「臺灣油芒」豐富它的口感和營養,或可視爲媲美歐式雜糧麪包的客家式雜糧麪包,不僅擴充了客家飲食文化視野,也開拓了「臺灣油芒」未來更多可能性。

吳寶春麥方店也採用了來自美濃精功社區的水醃菜製作了「長年圓滿餅」、「長年不老生吐司」。精功社區爲滇緬孤軍眷村,水醃菜是採用雲南傳統醃漬手法,與客家醃酸菜有異曲同工之妙,寶春師傅期待藉此呈現兼容幷蓄的客家文化,創造新客風麪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