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善用REITs解決老人住老宅悲歌

臺灣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爾後政府修法強化提高建築耐震係數,1999年以後的建築物如果建商依法設計不偷工減料,耐震力會比1999年以前建築物來的強。921大地震發生至今將滿24年,換言之,居住在屋齡在24年以下住戶應該會比較放心,但遺憾的是,臺北市的建築物應有半數超過40年或50年,每逢地震發生,擔心受怕驚恐,不會只有個人的長輩,個人深信臺北市應有許多長者居住在老宅中,因此解決老人住老宅是超高齡化臺北市刻不容緩的市政課題。

政府推動都市更新或老宅重建都會碰到少數釘子戶,有些釘子戶是貪婪,但有些確實是無力負擔而拒絕,但政府不能因少數住戶的拒絕而影響多數人的居住安全,對貪婪者應由出面強制拆除不容許如此刁民,對無力負擔重建費用的住戶可先由出資代墊,等原住戶離世後,繼承人若不願償還代墊款,就由政府拍賣取回代墊款。

都市更新或老宅重建的費用龐大,非臺北市的財政力能負擔,但臺北市能借由不動產證券化(REITs)財務金融工具,作爲籌措資金,並運用公私合夥關係(PPPs)找尋有能力與有良心的建商與建築師來推動都市更新或老宅重建,才能讓市民尤其是長者能「安居」。

REITs自1990年代引進臺灣,但政府一直未善用,尤其是馬政府時代有把都市更新列爲十大新興服務業,是可以藉由REITs來籌措財源協助臺灣發展較早的城市如臺北、高雄。遺憾的是,馬政府時代的都市更新公部門一直無力介入,任由民間部門的「1坪換1坪」策略來主導,讓都市更新牛步化,更助長建商借由住戶零出資來墊高地價,讓臺北地價不斷攀升,進而拉高全臺灣地價。

相對上,對岸中國大陸後來居上,2003年開始在民間部門使用發展購物中心等商用地產,從2015年開始引進公部門,先協助基礎建設資金籌措,近期則應用在保障宅〈社會住宅〉興建如深圳市紅土保租房公募REIT、中金廈門保租房公募REIT、華夏北京保租房REIT,華潤有巢租賃住房REIT,從中國大陸相關財報可知公募REIT前景可期待,是解決未來中國大陸住宅問題的主要工具,期盼蔣市長能借鏡中國大陸的好經驗,一方面解決臺北老人住老宅悲歌問題,另一方面可加快處理臺北都市更新問題,讓臺北市成爲一個真正安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