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知乎有故事

再過幾天,知乎就整十歲了。

對於知乎,我有着較爲特殊的感情。

這不僅僅因爲我是知乎第1710號用戶,也不僅是這麼多年一直在知乎閱讀、搜索和創作,更因爲,我和知乎之間,有着一些頗有緣分的小故事。

故事一:觀察知乎的打工人

2011年,我曾在極客公園當過一段時間兼職打工人。

博友阿禪在極客公園任職,邀我同去,但我不方便全職,權衡之下,阿禪讓我採取在線兼職的方式,當起了極客公園的“產品觀察家”。

產品觀察家的任務並不重,就是每週以電話的方式參加公園的選題會,然後確定好選題,一個月寫兩篇產品觀察文章,投給公園的產品觀察專欄就行。

參加選題會的除了阿禪,還有原《商業價值》雜誌的張鵬、成遠等,短暫時光的思維探討與碰撞對我影響頗深。

我觀察的第一個產品就是知乎,我現在都還記得那篇文章的標題叫《知乎啓示錄》(我把文章鏈接放在了文末的閱讀原文中,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那時候知乎剛上線不久,還有人在討論知乎是不是模仿了quora,但因爲優質的種子用戶、良好的社區氛圍以及知乎對細節的追求,知乎開始展露出獨特的氣質。

記得贈送給我知乎邀請碼的那位老師,對我千叮嚀萬囑咐:

回答一定要高質量,問問題之前,先Google一下看有沒有答案,回答問題之時,仔細檢查有無錯漏之處……

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知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過來。

這些年來,知乎融資、破圈,在用戶規模和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總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沒有變,即使在遭遇悟空問答這種強勁對手重金挖人的情況下,知乎似乎總保持着自己獨有的步伐。

很喜歡知乎“一小時”系列電子書的一句話——你很忙,但知識不慌張,其實知乎也是這樣。今天,看到悟空問答APP宣佈停止運營的消息,不由得更感唏噓,或許做知識類產品,是急不得忙不得的。

故事二:在知乎買王小川的微信號

我有搜狗CEO王小川的微信號,這個微信號是我花10塊錢巨資購買的。

那是在2016年的愚人節,知乎推出了一個叫做“值乎”的產品,大家在這裡販賣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知乎CEO周源賣起了搜狗CEO王小川的微信號,王小川一看這樣還不如我自己來,於是也開了個帖子賣,售價10元,我當即買了下來。

原以爲這只是小川總的一個小號,沒想到是他的常用號,原以爲只能偷偷視奸一下他的朋友圈,沒想到後來時不時還聊一聊,關於搜索、關於自然語言處理、關於墨水屏閱讀器等等,受益匪淺。

“值乎”是知乎工程師的內部創意,從2013年開始,知乎每年都有一個內部的 hackthon(黑客馬拉松),就是封閉48-72小時,自由組隊,做出一些好玩的產品參賽,知乎和微信合作的維權產品就是2014年的優勝創意,而“值乎”,則是當年的第一名。

“值乎”上線之時,知識付費的概念還沒有興起,可以說是很超前的一個模式,雖然最後值乎沒有像分答那麼火,但從“值乎”到“知乎Live”、知乎書店、鹽選會員、海鹽計劃,知乎對於知識變現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

在昨天十週年的活動上,CEO周源說:

目前知乎已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

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這個數據也好意思拿出來說?相比於其他一些平臺接廣告接到手軟的中V大V超大V,這個數據的確不算啥,但我覺得其意義還是不同的。

知乎是基於“認知盈餘”建立起來的知識社區,用戶在這裡提出問題、分享“認知盈餘”,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收穫,而這些收益,可以算得上是“認知盈餘”換來的額外收益,是一種站着把錢賺了的優雅模式,和寫軟文發硬廣的體驗全然不同。

我的這兩個小故事,和昨晚知乎十週年活動上幾位知友分享的故事相比實在不足爲道,但對我來說卻十分特別和有意義,相信不少人在知乎都有收穫、有故事,這正是知乎的魅力所在。

下一個十年,知乎會走向何方?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自己能與知乎擦出更多的知識火花,發生更多的有趣故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在知乎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可能關乎愛情、關乎友情、關乎成長、關乎啓發……

那樣的知乎,該是多麼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