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走日記》編劇樸海英 親揭療愈劇背後故事

樸海英特地來臺參加工作坊,分享編劇甘苦談。(三立提供)

徐譽庭分享編劇從業經驗。(三立提供)

陳慧翎(左起)、樸海英、徐譽庭3人對談幽默有趣。(三立提供)

主辦單位送禮感謝樸海英,右爲徐譽庭。(三立提供)

有「療愈系編劇」稱號的韓國編劇樸海英,以熱播韓劇《我的大叔》、《我的出走日記》在臺圈粉無數,她今(20日)特地來臺參與金鐘獎「國際工作坊」,與金鐘編劇徐譽庭、導演陳慧翎對談。2位編劇很擅長刻畫感情,常被問到是不是很會談戀愛?樸海英笑說自己談戀愛次數在平均值以下,徐譽庭也說正因爲不會談戀愛,所以才寫劇本檢討人生,「而且我的編劇同事只要談戀愛,劇本就沒有寫得很紮實。」引來鬨堂大笑。

徐譽庭憑着《我可能不會愛你》拿到金鐘最佳編劇,她昨透露其實劇中「李大仁」一角原本心中人選並不是陳柏霖,而是陳奕迅,「柏霖太帥了,我原本設計是希望不能太帥,要讓女主角要理不理的樣子。」在寫劇本時,她遭逢母喪一度完全沒靈感,她關上電腦,到住家對面的修甲店店員聊天,店員一句「我的包包裡層都破掉了。」讓她靈感涌現,「我立刻說謝謝,不用修了。」奔回家創作。她透露編劇壓力大時,早上會抄心經、晚上喝威士忌,再沒有紓壓就瘋狂網購。

樸海英分享13年前《我的大叔》在企劃階段,其實是遭到審查委員會否決的,因爲當時男性角色的人設都要有權有能力或是外星人、超能力,纔會受到市場青睞。後來有高層跳出來護航,認爲市場應該要有以文化藝術爲導向,「不賺錢也沒關係」的作品,並且修改目標觀衆年紀,纔會有這部獲獎戲劇。

而被臺灣上班族稱爲解藥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許多對白觸動人心帶來療愈,最經典的莫過於「我每天只要有5分鐘的幸福就好」,寫出上班族庸庸碌碌追求生活的心聲。被問到如何寫出這麼深刻的臺詞,樸海英說創作過程常會把主角內化,好讓自己投入其中,有一部分自己的經驗也會寫到劇本,但創作過程相當辛苦,且長達3、4年,她覺悟到要從這種痛苦中找一個出口,「我不是要寫療愈的作品,但因爲我創作需要出口,纔會寫出這樣的作品。」

樸海英分享韓國影視製作的模式,她表示導演會在編劇階段就參與討論,以充分了解角色和劇情,所以她常在凌晨4點接到導演的討論電話,徐譽庭笑說:「我也好想接到這樣的電話。」她解釋,臺灣的作業模式通常導演不會參與編劇,都是編劇寫好後,導演看了有把握接下執導筒,但往往沒有讀懂劇本,「我常常都是打開電視才發現,啊!導演拍錯了。」所以她才跳下來自己當導演。

樸海英說最近看了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非常感動,「電影好美,我們要捕捉每個人最光亮那一面,這部電影證明這是屬實的。我對60年代的臺灣不瞭解,但我現在看了40年前的電影,每個畫面、場面對我來說就像寶石,很有力量。」被問到如果不當編劇會做什麼?樸海英幽默說,有可能會當幫傭,因爲幫傭在韓國待遇不錯,「或是咖啡店小妹,我也可以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