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le帷幄葉生晅:AIGC時代,營銷的範式變了

「未來AI談」是「Marteker營銷技術官」聯合「Digital Frontier首席數字官」共同發起的一檔對話欄目,旨在探討生成式AI的崛起對泛營銷技術和營銷自動化帶來的影響,以期幫助全行業探索AIGC時代的新營銷之路。

1.技術迭代是不斷髮生的,明天會有更好的技術出現。最終還是要看應用的場景,如何利用技術解決場景問題,是我們專注的事情。

2.AIGC在真實場景裡的應用還是非常淺的。

3.以效率爲核心的工具,屬於「降本」,所帶來的價值並沒有「增效」那麼大。離錢越近、越能產生價值的地方,AI落地越快。

4.今天大家都在談論AI,這樣火爆的場景一定是處於早期採用者的階段。等到不再有人去談論AI,企業都視其爲產品標配——這纔是到了成熟的階段。

5.AIGC發展最大的阻礙在於業務需求和AI技術之間的橋樑還沒有搭建起來。

6.生產內容的成本變得很低,品牌競爭的不是生產出好的內容,而是生產足夠多的內容,或者用足夠便宜的價值生產足夠多的好的內容。這意味着營銷的範式變了。

7.品牌需要從用戶最開始接觸品牌,購買到復購乃至多次購買這一端到端的過程中提供好的內容、好的體驗。

8.品牌和用戶之間的交流方式處於不斷更迭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新生事物出現。營銷人需要保持學習的態度,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下面是談話實錄:

葉生晅:AIGC是新一代的AI技術,經歷了技術迭代,和之前的技術當然有區別,但不是一朝練成的,其實在兩、三年前甚至四、五年前,有一些應用和研究已經發生了。所以技術迭代是不斷髮生的,明天會有更好的技術出現。最終還是要看應用的場景,如何利用技術解決場景問題,是我們專注的事情。說實話,目前AIGC在真實場景裡的應用還是非常淺的。

6年前「Whale 帷幄」創立的時候,當時比較火的概念是視覺AI,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到今天爲止,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滲透率仍然在10%到20%之間,不會特別高。特別是工廠,並沒有多少在用AI技術。現在我們的很多一線客戶,所採用的AIGC技術還是處於非常早期階段,AIGC並沒有成爲大衆化、系統化地去降本增效使用的體系。今年AIGC的火爆所帶來的好處,是加速了整體的落地過程,但仍然需要有非常多的經驗和實踐,真正幫助真實的業務場景,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葉生晅:就AIGC來說,也就是大語言模型到生成式模型這一套技術,從宏觀角度來看,受到AI影響最大的是兩個行業:遊戲和營銷銷售,這兩大行業都是業界所說「離錢最近」的行業。遊戲行業在AI輔助下能夠營造出無限場景,產生無限價值;營銷銷售本身需要大量內容提供給消費者,通過消費者消費了所生產的內容而產生價值,也就是產生效益,也是非常好的應用AI的場景。所以我認爲AI在這兩個行業的應用屬於「增效」,也就是幫助行業加速獲取利潤,是AI能夠最快去落地的場景。

除此以外,還有包括自動化在內的效率工具,例如微軟的Copilot,能夠幫助用戶自動完成工作,這些工具以效率爲核心,屬於「降本」,所帶來的價值並沒有「增效」那麼大。總的來說,今年這一波AI落地,事實上就是朝着這個方向發展的,離錢越近、越能產生價值的地方,AI落地越快。

葉生晅:明顯處於第二階段,即期望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inflation)。你可以設想一下,AI對於個人的價值發揮在何處?寫作時候會用到嗎?也許會用到,用來幫助作者把文章寫得更好一些。但這些只是零散性地使用,並不是系統性的。

那麼作爲企業來說,幾乎所有的營銷和銷售部門也不過剛剛開始用AI工具,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怎麼去用。這些都是典型的早期採用者,一些走在前列的企業會開始用。而且說實話,他們使用AI工具的動機在於認爲:如果我不用,會不會落後,其實對AI的具體使用並沒有太多認知。

帷幄一般不在對外產品介紹中使用「AI」一詞,因爲客戶並不在意是不是用AI,客戶真正在意的是能否幫他們解決問題。所以今天大家都在談論AI,這樣火爆的場景一定是處於早期採用者的階段。而AI的某些分支,像多用於攝像頭的辨別式AI,已經不再有人去談論,企業都視其爲產品標配——這纔是到了成熟的階段。所以說AI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一線從業人員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成績。數字化用了10年時間,AI的普及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葉生晅:最大的阻礙在於業務需求和AI技術之間的橋樑還沒有搭建起來。也就是說,作爲技術方有非常先進的AIGC技術,技術有發展前景;同時客戶有需求,對技術有預期,想了解AI技術能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中間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AI技術真正用到客戶身上。

解決是非常大的一項工程。而在解決客戶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細節是現實中存在的,例如AI一輛停放在路上的汽車,因爲汽車自身的重量,使得輪胎會稍微陷下一點點。但是AI並不知曉這一點。當AI真正運用到客戶場景中,運用到自動化流程中,是不能出錯的,所以就需要我們去解決。當然這個解決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類似於業界討論數字化也有很久了,真正做到數據驅動的企業又有多少呢?

葉生晅:「Whale 帷幄」其實是一家通用人工智能(AGI)技術公司,我們不是單獨用AI技術來解決問題。我們來以客戶旅程說明這個問題。例如你想買一輛車,你從線上直播開始看到這輛車,通過微信朋友圈廣告加深印象,再去線下試駕,試駕之後你加了銷售的微信,銷售在線上去做轉化,這個過程是一個客戶旅程。客戶旅程中有很多關鍵節點(MOT),在這些節點能夠發生轉化。很多時候,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增加轉化。

又比如推薦系統,能夠幫客戶實現更高的轉化率和客單價,已經是非常成熟的AI系統。推薦系統本身是需要內容的,產品在不同的背景裡,可能有效提升轉化率,這些背景內容就需要AIGC技術的參與。所以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不同的技術如何結合起來,提升整體的轉化率,並提高最後的銷售(業績)。對很多客戶來說,我們是技術合作夥伴,找到各種各樣的技術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當然我們會專注某幾個專業場景。對客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套技術棧,或者說通用的技術體系來解決場景的問題。

葉生晅:在今年AIGC火爆之前,品牌遇到的非常大的挑戰,在於沒有足夠多的內容。而這些品牌積累了很多標籤數據,例如某品牌有2000個標籤數據,代表有2的2000次方人羣,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但是品牌所能提供的內容並沒有那麼多。

其實AIGC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提高內容寬度,也就是說品牌會有更多的內容去服務這些不同的人羣。但是如何去分發、製作乃至高效地解決問題,生產能產生真正能夠轉化的圖片、視頻,是品牌方需要仔細思考的核心問題。

以前,品牌方發佈一條優質的TVC,可以「一招鮮,吃遍天」,idea自然很有價值;而現在,生產內容的成本變得很低,品牌競爭的不是生產出好的內容,而是生產足夠多的內容,或者用足夠便宜的價值生產足夠多的好的內容。這意味着營銷的範式變了。

葉生晅:有可能。「千人千面」其實是逐步實現的過程,但實現之前要做好MOT的標準化工作,旅程必須一致,在每個轉化節點,給每一個人提供足夠多的溫度,產生足夠多的轉化效率。當然「千人千面」不是說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說兩個人性格非常像,可以用同一種內容去觸達。所以我更願意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品牌是不是在每個轉化節點提供好的內容給到消費者。當然內容不是無效內容或垃圾內容;而是能提供足夠多的信息,足夠溫暖,纔是好的內容。

葉生晅:我們消費的其實不是產品本身,我們消費的是內容。以買汽車爲例,你不是在消費者汽車本身帶來的價值——汽車的本身價值在於將你從一個地點運輸到另一個地點,有很多其它方式來實現這一功能。但是在汽車品牌的宣傳中,汽車不僅僅是一個運輸工具,而是在售前、售中和售後的體驗過程中會提供大量的內容,讓客戶產生共情。而客戶在購買過程中享受到的體驗,又可以形成內容通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傳播出去。所以產品的打造關鍵不是產品本身,品牌需要從用戶最開始接觸品牌,到二次乃至多次購買這一端到端的過程中提供好的內容、好的體驗。

葉生晅:營銷的本質並沒有變化。營銷的本質其實就是佔領心智,產生轉化。雖然營銷工具變了,但是第一性原理不變,只不過我們有更多的工具來實現營銷的目的。AI對營銷人也是個新工具。品牌和用戶之間的交流方式處於不斷更迭的過程中,每年都會有新生事物出現。營銷人需要保持學習的態度,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葉生晅:影響非常大。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產品有很好地去和一些大廠產品競爭的機會。在同一個時間節點裡,我們作爲初創公司會發展得更靈活,我們有更多機會了解並用AI解決客戶需求。所以在產品戰略上我們「All in AI」,亦即把所有產品都與AI結合,看看AI能解決哪些實際場景的需求,從而產生新一代產品體系,我們稱之爲AI原生的產品體系。

這就是技術更迭所產生的產品機會。例如內容生產就有很多產品機會。正如我剛纔所說,整個內容生產體系態勢完全不同了,品牌所需要的不是一、兩條好看的視頻,而是成千上萬的產品視頻,所需要的工具自然就不同,這就是新工具產生並應用的機會,營銷和銷售領域也會有類似的機會。

葉生晅:AI是用來解決問題的。B2B和B2C行業都需要AI,但是B2C的內容會更多,畢竟需要面對很多消費者。所以我認爲AI在B2C行業的發展會更快,需求更大,帶來的價值也更高。當然B2B行業競爭也很激烈,也會有很多AI工具來解決問題。

說句題外話,其實很多B2B行業在逐漸B2C化,也就是說它主打的不是企業,而是企業裡的某個人,採用B2C的營銷方法,產生大量的內容去影響這個人的心智,典型例子如ABM,亦或很多B2B企業通過抖音等典型的B2C場景做營銷,所以在行業發展上會越來越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