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賺不賠”,真的存在?

作者 | 曹 甜

編輯 |xiaopi

在投資中,低風險、高收益和高流動歷來是不可能三角,對每個指標賦予多大權重,背後是投資者對收入、年齡、支出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

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嚮往高收益,all in 權益投資,這個階段本金少,就算虧損了也就當花錢買經驗;人到中年後要考慮得就多了,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的支出都是剛性的,這個時候資產要分散配置,還得有錢應對意外事件;而步入老年後,投資會趨向保守,最重要的是避免退休後返貧。

近幾年,緩衝型ETF在海外大放異彩,這類產品除了能夠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下行風險,還吸收了ETF的優勢:流動性好、低費率、低門檻等。

投資緩衝型ETF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爲了控制風險,你願意放棄多少收益?

2006年,布魯斯·邦德和約翰·索瑟德聯合創立的PowerShares被景順(Invesco)收購,讓後者成爲全球第四大ETF發行商。作爲聯合創始人之一的約翰·索瑟德本來準備退休,但他在給自己理財時,發現市場上的結構化產品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當時,這些產品多是結構型票據(structured notes)和保險,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下行風險保護,但手續費高、流動性差、面向高淨值客戶、存在信用風險、有鎖定費……

約翰認爲,市場上存在旺盛的下行風險管理的投資需求,但並沒有足夠有效的金融產品供給。

2017年,他和布魯斯·邦德再次攜手,先是收購Innovative Funds,後改造成Innovator capital公司,創新性地把結構化產品和ETF相結合,在2018年發行了第一支緩衝型ETF,從此,ETF領域一個全新的品類誕生。

美國市場上大約75%的資金面臨退休需求,尤其是嬰兒潮一代(1946年-1964年之間出生的人羣)陸續進入退休年齡,這部分投資者相比收益,更看重風險控制。

中國投資者整體趨向穩健,權益資產在居民家庭配置中的比例本就不高,再加上這兩年的震盪行情,讓投資者對風險極度厭惡。

此外,在來勢兇猛的老齡化下,爲退休儲蓄的資金需求增加,如何利用資本市場豐富養老投資渠道、滿足退休人士的財務需求?或許,緩衝型ETF是一個參考。

如何控制風險?

緩衝型ETF(Buffer ETF,也叫Defined Outcome ETF)和光述此前介紹過的備兌期權ETF一樣:都採用衍生品來控制波動。這類產品旨在提供下跌保護,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對下行風險做了緩衝。

此前,市場上發行的緩衝型ETF的下行風險保護幅度分爲9%、15%、30%不等,最近,一家名爲Calamos的公司宣佈推出12只100%下行保護緩衝型ETF。這意味着這隻基金忽略管理費用外,不存在虧損,如此理想的投資結果,真的能實現嗎?

緩衝型ETF給予投資者在一定期限內,對於標的資產固定程度的損失保護,代價是有一定的漲幅限制。這類產品會設定一個緩衝比例buffer和一個上漲限制cap。

其實,Calamos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23年7月,Innovator就發佈了與標普500掛鉤、提供100%下行保護、兩年約定收益期、最高16.62%(費前收益,下同)收益的Innovator Equity Defined Protection ETF(代碼TJUL)。

自從去年7月發行至今,同樣是追蹤標普500走勢,TJUL的波動率明顯比SPY更小。

就資產結構而言,緩衝ETF不持有任何債券或股票,本質上一籃子具有不同執行價格的Flex期權。

Flex期權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CBOE)進行交易,它的合約條款(例如行權價格、行權方式、到期時間、掛鉤標的) 可以定製化,同時它的清算由美國期權清算公司(Options Clearing Corporation)完成,幾乎沒有信用風險。

根據官網的介紹,TJUL的運作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獲取標的資產1:1的收益,通過買入一個行權價很低的多頭看漲期權,獲得標的指數的風險暴露;

第二層是設置buffer緩衝保護,通過買入行權價較高的看跌期權,這就決定了buffer的範圍,這一環節會產生負的現金流;

第三層是通過賣出看漲期權來彌補第二層的負現金流,這一交易限制了組合的最大收益,構成了收益上限(cap),這個行權價不確定,取決於第二層交易導致的資金缺口,用於支持第二層put spread的費用。

在不同的市場情景下,TJUL大致有三種表現:

無論市場是跌去100%,還是下跌30%,由於有100%的下行保護,TJUL的損失都是0;

如果市場上漲10%,沒有超過TJUL的上限16.62%,該基金獲得等同於標普500走勢收益,即爲10%;

如果市場大漲25%,超過了收益上限,那麼該基金的收益被限制在16.62%。

真的不會虧嗎?

下有託底的緩衝型ETF看似看美好,但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投資者來說,基金所承諾的Buffer和Cap是在到期日纔會完全實現的,這類存在約定收益期(outcome period),大多數爲一年,到期後會進行會對這兩個指標重新設置(rebalance)。

運作中,ETF的趨勢上與標的指數同漲同跌,但總體波動/漲跌幅會比標的指數小,因爲衍生品的存在,平滑了基金的波動率。

以TJUL爲例,這隻產品的約定收益期約爲2年,所約定的16.62%的收益上限在到期後會重新調整。管理人會平倉當前持有的期權頭寸,並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好的結構建立新的期權頭寸。

其中,下行緩衝幅度一般是固定的,但收益限制要在到期後,根據市場環境重新設定的。一般來說,市場波動較大,收益上限越高,而較低的波動性則會提供較低的收益上限。

這意味着如果投資者在約定收益期內交易,你得到的下行緩衝和收益上限,與廣告中所宣傳的不一樣。

比如,TJUL所承諾的16.62%的收益是在第一天購買並持有到期(約兩年)的回報。如果投資者在中間交易,回報就有所不同,其實際的 buffer範圍(即下跌保護區間)以及收益上限取決於買入的時點。

緩衝型ETF在發行時有一個發行價,在後續運作中,它的價格是變化的。

如果在低於初始價格的位置買入結構化 ETF,那麼 buffer 範圍會降低,收益上限則會上升;如果在高於初始價格的位置買入,那麼在享受到 buffer 保護前需要先自行承受部分損失,同時收益的上限會有所降低。

假設標的指數第二天下跌 1%,ETF具有 10% 的下行保護,雖然不會遭受下跌損失,但只剩下 9% 的緩衝區間。

同樣,如果在標的指數上漲1%後購買上限爲8.5%的ETF,那麼潛在上漲空間就只剩下 7.5%。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緩衝ETF時,要注意市場走勢以及介入時機。

風險管理vs放棄收益

自2018年推出以來,緩衝型ETF不斷吸引資金流入。尤其是經過了2020年和2022年股債動盪,劇烈波動的市場突出了緩衝ETF所具有的下行風險保護賣點,過去兩年吸引超200億美元追捧。

正如緩衝ETF推出的初衷,投資者怕錯過市場上漲的機會,但是又怕下跌的風險。所以,緩衝ETF讓客戶既能享受到市場上漲,又能夠做好風險管理。

當然,緩衝ETF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

首先,它們並不便宜。Innovator與 SPDR S&P 500 ETF 相關的基金的費用比率往往爲 0.79%,這遠高於基礎 ETF 的費用比率(0.09%)。

其次,目前美國高收益產品很多,在高利率之下,可以通過其他證券獲得可觀的、安全的回報。

例如,兩年期美國國債目前的收益率爲 4.9%,這意味着通過購買全球最安全的資產類別,就能鎖定約10%的收益,相當於TJUL在未來兩年內潛在上漲空間的三分之二。這樣看來,好像緩衝型ETF的性價比並不高。

最後,持有緩衝型基金存在巨大的機會成本。如果標的指數的上漲超過看漲期權的行權價,就會錯過這些收益。尤其在在單邊上漲的行情下,投資者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更多。

所以有人說:對於普通投資者,持有寬基指數ETF(比如標普500ETF)是最好的投資,在過去的30年裡,SPDR S&P 500 (SPY) ETF獲得了10.54%的複合年回報率。

的確,對比TJUL和SPY的走勢,除了近一個月的收益之外,在其他時間維度上,TJUL均跑輸後者。

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股市上的波動可以通過拉長投資週期來抹平。但對於一位面臨退休的人來說,動輒20%的回撤對他來說,意味着當別人在那不勒斯的沙灘上曬太陽時,他還要再工作兩三年。

還是那句老話:投資沒有免費的午餐。作爲配置工具,緩衝型ETF可以幫助構建滿足投資目標的投資組合,歸根結底要看投資者爲了控制風險願意放棄多少收益,最終取決於各自風險承受能力和對市場走勢的判斷。

作爲ETF領域的“新秀”,緩衝型ETF不斷增長的規模充分證明了該類產品的市場空間。無論是9%、15%還是100%的下跌保護,都符合了不同程度的風險訴求。關於風險和收益的計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在投資這件事上,沒有標準答案。

END

光述Lightell

記錄「大財富管理時代」的好公司和好故事,洞察行業變遷與未來趨勢。

聯繫我們:Lightell@126.com

本文來源:光述Lightell,作者:曹甜,編輯:xiaopi,原標題:《“穩賺不賠”,真的存在?》